分享

补络补管汤的临床新用

 lwz336 2019-09-10
    补络补管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生龙骨,生牡蛎,山茱萸,三七组成。有收涩止血,祛瘀生新之功。主治咳血,吐血久不愈之证。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味治疗红汗、溃疡性结肠炎常获满意疗效。本文举例介绍补络补管汤的临床新用如下:

    1.补络补管汤加味治疗红汗

    姜XX,男,42岁,教师。

    患者1年前因车祸致右上肢伤残,半年后出现双腋下出汗,常致内衣当腋处染为粉红色,且不易洗净,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来余诊治。诊见:内衣腋下部位红染,局部皮肤潮湿,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失眠,身倦乏力,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质淡,舌苔白,脉细。诊为红汗,辨为脉络损伤,气虚不固,血随汗溢。治以收敛止血,调补气血,固本培元。予补络补管汤加味,药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30g,三七粉10g(冲服),代赭石30g,炒酸枣仁30g,黄芪30g,枸杞子3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生谷芽30g,甘草6g。水煎服,1日3次,2日1剂,饭前服。服药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续服5剂,诸症消失。继用八珍汤补益气血善后。随防、未复发。

    按:红汗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云:“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根据患者病史及症状,证属脉络损伤,气血两虚,血随汗溢。治以收敛止血,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方中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代赫石、三七粉、生地黄止血;酸枣仁、山茱萸养心安神敛汗;黄芪、熟地黄、枸杞子固本培元;谷芽、甘草调和脾胃。药证相符,故效而彰。

    2.补络补管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杨XX,男,46岁,农民。

    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中夹带粘液或脓血反复发作10年。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曾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请余诊治。诊见:腹胀,腹痛,以左下腹为甚,腹泻,1日4-5次,便中伴粘液及血液相混。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食欲不振,短气乏力,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证属脾胃气虚,湿热邪毒蕴结肠道,气血壅滞,血败肉腐,内溃成疡,络破血溢。治宜收敛固涩,止血生肌,行气活血,补气健脾,清热燥湿,利水止泻。予补络补管汤加味。药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茱萸30g,三七粉10g(冲服),白芨粉30g(冲服),木香15g,陈皮15g,玄胡索20g,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鸡内金粉30g(冲服),黄连10g,白芍30g,甘草6g。水煎服,1日3次,2日1剂,饭前服。服药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续服10剂,诸症消失。继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随访、未复发。

    按: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腹痛”、“肠风”、“便血”、“泄泻”范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热毒侵入肠中肌肤,久至腐烂,亦犹汤火伤人肌肤至溃烂也……肠中脂膜腐败,由腐败而至溃烂,是以纯下血水杂以脂膜,即所谓肠溃疡也。”根据患者的病史及症状,证属湿热雍滞肠间,传导失司,与气血搏结,损伤血络,气血凝滞,血败肉腐而成溃疡。初为实证,日久耗气伤血,属虚实夹杂之症。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毒邪为标,瘀血阻络贯穿始终。湿热毒邪雍滞肠道,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络破血溢是其病理变化。故以补络补管汤加味治之,方中龙骨、牡蛎、山茱萸、三七粉、白芨粉收敛固涩,止血生肌;木香、陈皮、玄胡索行气活血;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鸡内金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黄连清热解毒;白芍、甘草缓急解痉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使湿热清、脾气健、气血和、脉络宁、溃疡愈,诸症随之而除。此外,该病的防治,生活调理很关键,嘱其少吃多餐,宜低脂、高蛋白饮食。忌烟酒辛辣、生冷食物;少食粗纤维果蔬、豆类、牛奶、干硬食物;做到起居有常,避免过于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