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花开无田 2019-09-10

古代有句俗语“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讲的便是一个“度”的问题,凡事只有恰如其分,才能够事半功倍,功成名就。过于仁慈、太重感情、义气过重、善心太重都是不能够理性的去胜任职务,成就大业的。而这一点,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身上尤为明显。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盛年而崩。而重新册立谁为太子,自然要反复斟酌。其中二儿子秦王朱樉,藩属西安,天下之利,无胜秦王者;三儿子晋王朱棡,藩属太原,四儿子朱棣,藩属北平……而大儿子朱标一脉,朱标与常遇春之女常氏所出嫡长子早夭,而后常氏病逝,又有吕氏为继室,所生长子便是朱允炆。

当秦王朱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必能再上一步,与侧室邓氏(邓愈之女),将龙床,龙袍都已经做好之时,父亲朱元璋却选择册立 朱标太子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何呢?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因为朱允炆并不像自己的叔父们那般,只知战场厮杀。他性格敦厚仁孝。但过于的仁厚,则只能事倍功半,如我前文所言,最后终耽误大事。

而得知了二儿子秦王朱樉的僭越之举,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赐死邓氏,废除秦王朱樉爵位。

而朱元璋并不知晓的是,此时的背后,一个的内心也是波涛汹涌,那便是四子燕王朱棣。有勇有谋,与蒙古人作战多次的他,本就看不上自己的“废物”二哥、三哥,空有匹夫之勇。他隐藏的足够深邃,以至于父亲曾诘责二哥、三哥,却未曾责备过他。但是在狡猾的狐狸,也终有忍耐不住的时刻。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九月十三日的册立皇太孙大典之上,皇宫外的擂鼓点点,无不彰显着大明王朝的威仪。而在诸位藩王早就站立两侧之时,却独独一人姗姗来迟。他便是燕王朱棣,而且他竟然还径直走向朱允炆,并重重的拍打了朱允炆,还说了一句“不意儿乃有今日!”

这里面有愤懑,有嫉妒,更有嘲讽与不满。而金銮宝座之上的朱元璋,自然是尽收眼底,大声呵斥,竖子无状,何为打皇太孙!

其实,此时的朱允炆已是16岁,束发之年已过。若是雄武之主,早已该是胸有谋略。霍去病17岁之时便已经能够率军大破匈奴,自己的叔父朱文正也是19岁出人头地。但此时的朱允炆,显然不具备政治家的果决与谋略。如此之好的机会,他却以一句“臣叔父爱臣故耳!”替朱棣解围。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历史是有宿命意味的。而此时此刻的朱允炆如若不是善良太甚(也就是我们俗话的傻),本大可以借由爷爷朱元璋的手,惩戒朱棣一番。但是他并没有如此做。

虽然事后,朱元璋以逾越规制将朱棣关了禁闭,数日之后才放出。

但是过于仁厚的弊端,或许与普通人而言,无伤大雅,甚至还会落得一个好人的称谓,但是与历史人物,与皇帝身为的建文帝朱允炆而言,他这看似简简单单的7个解围之字,却注定让自己的“拙”暴露无遗。

朱棣朝堂之上打朱允炆,朱允炆说7个字为他解围,仁厚过甚终误国

父亲去世之后,他对爷爷朱元璋可谓是至孝。甚至于“入侍必恭承颜色。服药则亲尝以进。”

在朱允炆的这种仁厚之下,却是对国家朝政之上的优柔寡断。任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朱棣留在南京之时,叔父且不敢反矣,朱棣的儿子留在南京,也能以叔父“仁厚”将他们放归。

最终,在他所谓的儒家治国的空谈之中,以及过犹不及的仁厚之中,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南京城破,在位仅4年的他,纵火烧宫,不知所踪,而朱棣则成为了明成祖。

参考资料;1《明史》2《建文年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