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timtxu 2019-09-10

一位女学生来到一间简陋的书房。

她很苦恼。

她特别害怕见人,一见人就脸红。

书房里坐着一位哲人。

哲人告诉女学生这叫“脸红恐惧症”。

哲人问:“如果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

女学生说,她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她偷偷喜欢了很久,但是却不敢表白,因为她的脸红恐惧症。她说,如果脸红恐惧症治好了,她会第一时间向他表白。

她希望与他交往。

哲人告诉女孩:“这个病很好治,但我不会给你治。”

女孩不解地问:“为什么?”

哲人回答:“因为你需要脸红这一症状。”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01- 随手“采点儿矿”,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故事出自《被讨厌的勇气》,一本被众多明星名人联袂推荐,亚马逊销量超350万册,“自我启发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哲学之书。

曾宝仪说,“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台湾知名人士陈文茜说,“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大力推荐此书,说它是“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

此书是经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过滤之后的阿德勒心理学思想,即“岸见——阿德勒学”,由作家古贺史健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不仅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是兼具趣味性和生动性。

读此一本书,好比置身清幽茶室,品人生苦乐。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而阿德勒的思想被认为“谁都可以从中挖出点儿什么的‘共同采石场’”,所以,我在此建议你:随手“采点儿矿”,以备不时之需。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02 -阿德勒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

我以为,阿德勒的思想知易行难。

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不寻求认可和课题分离等。

每个观点单拎出来都足以教人摇摇头,直呼“不可思议”。其中对我冲击最大的当属“目的论”和“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A、 目的论

拿开篇的“脸红恐惧症”为例。

哲人告诉女孩:“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现在行为的根本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女孩因为害怕被男性拒绝、被他人否定和轻视,而制造了“脸红恐惧症”。不进入人际关系是目的,脸红恐惧症是手段。

一个自卑的人,“下定了不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才只看缺点不看优点。

B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所说的人际关系是广义的人际关系,即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他把人际关系上升到了“人生课题”的广度——“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 “脸红恐惧症”是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从而避免与男性交往;
  • 身高155厘米的青年时期的哲人,因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了主观上的“劣等感”,而深陷自卑的漩涡;
  • 即使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人让你怀念着而不能拥有。

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因此,人际关系就是人生课题。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从此一层面出发就比较好理解“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了。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03-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了解了“目的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因之而产生的烦恼、痛苦该如何转化和消除呢?如何才能活得轻松、自由?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

阿德勒心理学被认为是“使用的心理学”,顾名思义,他注重“实用性”,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不是空有一套言之灼灼的理论纸上谈兵。

针对“幸福”,阿德勒给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那么,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此解释中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把他人看做伙伴;自己有位置。

“把他人看做伙伴”是指,消除人际关系中的“恶性竞争”,不把周围的人当做敌人,而是当做伙伴去信赖;

“自己有位置”是指,归属感。

具备了上述两项条件的状态才叫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及人类等一切存在,甚至连动植物或非生物也囊括其中,也即“宇宙整体论”。

说到“宇宙整体论”,我们与宇宙万物息息相关,总是让人有种模糊的抽象感,无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这一事实,从而将“宇宙整体论”拉下了“高冷的神坛”,变成通俗易懂的“素人”。

“想象自己正在细品一杯香茗。茶汤在你的杯子里,却不在你的身体里。然后,你缓缓将茶汤饮下。现在,一些水变成了你的一部分,成为在你的身体内循环流动的一部分。而这些水在成为你的一部分之前,甚至在成为你的茶汤之前,它已经在其他地方存在很长时间了。作为雨水、河流、海洋和云层,这些水在自然中循环流动。现在,它会在一段时间内构成你的一部分。而当你吸气和呼气时,要意识到你体内的每一个分子都曾经是土壤、石头或海洋。组成你身体的全部元素都曾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其他存在,并且它们终将会以这样的形式再次出现在这个宇宙中。至此,你就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也不可能和这个世间其他万物切断联系。”

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大爱”的感觉,一种自身是宇宙渺小一份子的感觉,人们置身其中,幸福变得唾手可得。

阿德勒说,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04- 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呢?

书中列出了通往“共同体感觉”即幸福的三个要素: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下面,我将一一说明。

第一,自我接纳。

  • 课题分离

说到自我接纳,就不得不提“课题分离”。阿德勒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看见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此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解开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然而多年来,这个绳结从未被人解开过。

亚历山大大帝看了一眼牢固的绳结,从腰间取出短剑,挥剑将绳结砍断。他说:“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

格尔迪奥斯绳结”好比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平常的方法解开了,必须斩断。这就是“课题分离”。

各自承担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拿回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模糊不清、互相干涉,彼此纠缠不清。

比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而对于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更快更好。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干涉,一种剥夺孩子完成自己课题的行为。如果反复干涉,结果将会是孩子什么都学不到,最终还会丧失面对人生其他课题的勇气,如,工作困难、交友困难或爱与被爱的困难。

课题分离是建立责任感和信心的基础,是实现自我接纳的前提。

  • 被人讨厌的勇气

前两天,老爸郁闷地告诉我,他失业了。

我安慰他,“失业就失业呗,在家休息更好,不差那点儿钱,身体要紧。”

可退休在家,一向乐观的老爸,这次硬是对失业这件事儿耿耿于怀,在电话那头儿唉声叹气,过不去。

细问才知道,原来老爸请了一天假,本想着借此机会让老板替他涨点儿工资,结果,老板一个电话直接叫他“下课”。

老爸说:“我这一失业,你姑姑姑父还有别的亲戚又要说我‘什么都干不了’,‘工作顶多干三天就得回家’。”

原来,老爸郁闷的关键根本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他的“面子”。

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又一次证实了亲戚们的“预言”而恼怒不已,愤愤不平地说,“我一个踏实肯干的人,为什么到了别人眼里就成了游手好闲、不靠谱儿的人呢?”

人说,面对自家老人甭想改变他们,也甭想跟他们讲道理,只能顺着。于是,我顺着老爸让他把心里的不快“吐”得干干净净,然后又安慰了几句,才让他老人家恢复了以往的好心情。

通过这件事,我从老爸的身上看到了困扰他的三个问题:寻求他人认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以自我为中心。

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生活,这或许能够成为一种人生目标,但却是最不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在他人身上寻求“认可”,就必须活在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一旦无法实现“期许”就自怨自艾,把他人的随口评判当做对自己的恶意嘲讽,从而无形中将他人当做了“敌人”。并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形成“他人即地狱”的不和谐观念。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如果想要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课题分离,拿回属于自己的责任。工作是老爸的课题,做与不做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并承担由此而来的后果——被辞退。亲戚的评价是亲戚的课题,跟老爸无关。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爱说什么,老爸根本管不着。

我老爸的行为还说明,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阿德勒说,“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总是在想他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但是,要知道“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线团与他人的线团缠在一起看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所有颜色的混杂不是让你看得更清楚而是什么都看不见。

勇敢地做自己吧,既不自以为是也不将错就错,即使被人讨厌也不随波逐流,如此的生活方式才是自由的生活方式。

做自己,树立被人讨厌的勇气是一种自我接纳,它不需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诚实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考试只得了60分,那么接纳60分的自己,并分析如何通过努力将下次的考试分数提高。而不是,对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可以得到100分。”

体重250斤的男子,接纳自己的体重超出了平均值,进而通过运动将体重降到平均值之内。而不是,对自己说,“我是喝水都会长胖的体质。”

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可以用来说明“自我接纳”:“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第二,他者信赖。

书中说,他者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了“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难道是让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做个“缺心眼儿的老好人”吗?

当然不是。

信赖是作为怀疑的反义词存在的,是让人将人际关系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怀疑朋友、怀疑家人、怀疑爱人,让生活处在怀疑中而终日惶惶然。信赖是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关系浅,破裂的时候痛苦小,对生活带来的喜悦也随之很小;关系深,人生的喜悦就会很大。我们如果拿出“他者信赖”的勇气,在建立他者信赖的关系之中会反过来加深勇气,从而让关系更加深厚,喜悦随之增长。一旦有了勇气和信赖,即使关系破裂,痛苦的深浅也将变得可以预期和控制。

“他者信赖”并不是要你无条件信赖任何人,而是说,给予你想建立关系的人无条件的信赖。那些你不愿意建立关系的人,你可以用手中无形的剪刀彻底剪断。而是否剪断一段关系,是你的自由,也是你自己的课题。

第三,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他者贡献能让我们找到存在的价值,回答生命意义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中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了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会因自己的行为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书中哲人说,“幸福即贡献感”。不是以“行为”的标准,而是以“存在”的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是否实现“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者是实现共同体感觉缺一不可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05- “从现在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阿德勒主张“生活很简单,幸福很简单”,他自称“我的心理学是所有人的心理学”,像柏拉图一样他没有使用专业术语,并且明确提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对策。

但正如我前文所说的,阿德勒心理学是门知易行难的学问,即使没有语言难度,要想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正所谓“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井没有海的宽广和深远,酷暑与严冬毫无交集,要想彻底理解阿德勒的主张必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和感悟,一步一步仔细领会。

书中哲人也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如果40岁开始学,60岁才能学会;如果20岁开始学,30岁才能学会。

或许,学得早就可能早日改变。但也不可一概而论,20岁的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40岁开始学也不算晚。

无论早晚,学习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从现在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作者简介:秀逗茉莉 迷茫时读书,糊涂时跑步,一个灵魂自由的白骨精!

《山月》董灵: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小公主”的圆舞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