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汉代古诗含泪才能读完,他15从军80得归,饭熟了竟不知端给谁

 文化点心铺 2019-09-10

距离,曾使很多人半生漂泊见不到故园亲人,也曾使很多人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也曾使很多人在异乡陌生的街头,看着人海茫茫而不知身去何处。一次次远离家乡,我们最怕的不是异乡的孤独寂寞,也不是回家之路的艰难不易,而是路的那头再没有人等候我们!

中国历史几千年,王朝不断地兴衰更迭。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功成名就,而后化为青史中一个个永恒的符号。然而,更多的却是无数的普通百姓在王朝更迭引起的战乱中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甚至客死异乡。距离,对身处战乱中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条回家的路,更是一条隔在生与死之间的不归路。

在《乐府诗集》的《十五从军征》中就有这样一位征战多年的士兵。他在战争结束后才回家。然而,离家多年,对于他来说世界变化之大已经远非文字能形容得了的。全诗质朴感人,要含泪才能读完。诗人15从军80得归,饭熟了竟不知端给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回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诗作开篇二句平淡无奇,如同白话。然而细细体味之下就会明白:这二句实在是耐人寻味,功力颇深。

“十五”至 “八十",看似平常的两个数字,然而仔细体味之下,就会明了其中的悲凉。这意味着这个士兵一生最美好的时候几乎都耗在了战场上。这十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也不能跟家里人联系。他无妻无子,甚至已经失去了父母。

世事无常,战乱不断,他的家里人还在吗?他的家还在吗?即使他现在侥幸得以从战场土生还,然而对于他来说,家人如果不在了,他即使活着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些,诗人什么也没有说,只用了两个数字:“15” “ 80”,真是人生悲凉溢于言表!

紧接着四句是士兵回家途中偶遇乡人,向乡人打听家里的情况。他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道:“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得到的回答却是,“远远看过去,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诗作写到此处,依旧平淡无奇,没有过多的情感波折,然而却已经让读者悲不自胜了

一句“松柏冢累累”多么残酷多么悲凉!社会动乱的年月,他为国家奋战杀场多年,然而他的亲人们却无一幸存。曾几何时,等战争结束后回家是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终于可以向家人倾诉了!可是,眼前所见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读到此处,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无声落泪!

这真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故事。现实摆在他面前的是什么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他终于站在了家门口,满眼却是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野兔从狗洞中钻进钻出,野鸡飞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井边长满杂草。

这两句不言人,然而却处处有人,又处处无人:有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却无等他回家的人。家园不在,人去屋空。曾经的家园,炊烟袅袅、整洁温馨,可现在人没了,家也荒芜了,处处长满野草,成了飞禽走兽的巢穴了。这样一种情境,您有勇气想象吗?

我想写到此处,诗作者怕也早已泪如雨下了吧!但是他依旧按耐住心中的悲愤继续写道,“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至此,诗作的基调似乎暂时平静了很多。面对早已破败不堪的家园,这位老兵没有想到走绝路,而是强忍悲痛,为自己做了一顿饭。他毕竟是在战场上见惯了生死的人。

然而紧接着,整首诗的感情突然间就拔到了最高处,让人从诗作开始就强忍住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喷涌而发。“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兵强忍心中的悲痛,做了回家后的第一顿饭,可是饭熟了以后,却不知道该端给谁。他茫然地望向东方,究竟看到了什么?或者他在想什么呢?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怎样呢?

至此,诗作便戛然而止了,诗人再也没有说什么了。然而,我们的心中的泪水却再也抑制不住了。这首诗中的老兵虽然是古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士兵,然而这位老兵回家后无人等待的遭遇,难道不是当今社会很多人也将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吗?

田园将芜胡不归?”总有一天,我们梦中的故乡也会消失,而在路的那头再也没有等待我们的父母亲人。现在的我们虽然可以依靠先进的科技与家人通话聊天,千里万里不再是距离,然而,记忆中故乡终有一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安放。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