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凄凉的一首归家诗,满纸辛酸泪,读来肝肠寸断

 小园幽径 2023-04-15 发布于湖南

 长风文史 2023-04-15 

网上一直有一种说法,俄罗斯人非常血性、尚武,是战斗民族。


对于这个观点很多人不赞同,因为要说真正的战斗民族,中国要说第二,没有哪个国家敢说第一。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会发现它几乎可以说是一场战争史。


图片

在神州大地上,统一稳定的时间区区数百年,其余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于战争状态,经过数千年的战争与和平,这才有如今这神圣的国土。


然而是战争就必然很残酷,一场战争下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凋零,这背后又有多少个家庭破碎。


当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在封建社会时,有些战争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或者一个阶层的利益而发动,在他们眼里,士兵就是一个数字,微不足道。


君不见,虽有壮士十年归,但更多的是一入戎机人难还,成为了无定河边骨。


所以古时那些战争诗,边塞诗,除了少数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哀民生之多艰,叹战争之残酷。


图片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它以最朴实的语言,传达了战争给人带来最悲凉的情感体验,堪称汉乐府中最凄凉的一首,仅开篇两句便令人肝肠断,读完更是泪流满面。


《十五从军行》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没有题目,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后世为了便于记载和传播,就拿这首古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多年征战在外的老兵,返回家乡后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便道尽了一个老兵的心酸。


他被征召入伍时15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此去战争频繁,军旅生涯遥遥无期,直到80岁垂垂老矣了,才再次回到家乡。


图片


诗人对于老兵的军旅生活,只是一笔带过,却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这足足半个多世纪,改变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


所以接下来的几句就是具体写家中的变化。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许久未归,走在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茫然无际的他碰见了乡里人,急切地问询。


六十五年了,他岂敢奢望家人全部安然无恙,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存活?


老乡见满面风尘带着乡音的老兵也非常吃惊,沉思片刻似有不忍的抬手遥遥指向一处。


老兵抬眸望去,入眼处是一片松柏杂生的苍凉坟冢。


图片


回家见亲人这个信念,是他在漫长出生入死的征战岁月里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但当他拼尽全力活着回来时,却发现家人早已化作白骨,那一刻他的心中该有多痛。


这遥望亲人坟墓的一幕,真是道尽了那个时代家破人亡的悲痛。


接下来的四句是描写他怀着沉痛心情走进从家门的环境描写。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昔日其乐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非常破败,野兔从狗洞中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荒芜的庭院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也被葵菜环绕着。


这短短20字,将人去楼空,人亡园荒的凄凉景象写到了极致,无形中将他的悲痛放大了十倍,百倍。


图片


死者已矣,生者还是要生活,于是老兵开始捣鼓着吃食。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家中荒凉如此,自然没有吃的东西,但这难不倒从军多年的他,只见他熟练地把野生的禾谷舂了一点煮饭,摘了一些野菜烧菜菜、煮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好不容易饭熟了,汤好了,他却没有动筷子,因为整个家里只剩了他一个人,不知要和谁共食。思及此,悲从心来,自然没有吃饭的胃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茫然无措的老兵只能走出了家门,向东方望去,不禁潸然泪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老兵显然是悲伤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这才老泪纵横。


图片


不是每一场归来,都心有所归,都能满心欢喜,这个老兵的归来,就无比的凄凉。


见微知著,全诗用简单自然的对话和独白,将老兵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给人带来的伤痛,批判了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END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