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顺敏诗词艺术初探

 杏坛归客 2019-09-11

微吟却涌无穷碧

——郭顺敏会长诗词艺术初探

范德忠  

在潍坊诗坛,郭顺敏会长不是甩手掌柜,而是披星戴月指导会员推敲诗词,激励会员攀登艺术高峰;不是以会长之职霸气十足,而是像叶嘉莹先生那样处世立命,以诗人身份微吟涌碧;不是以枯燥的说教占领道德制高点,而是以别出心裁、灵气飞动的情感意象扣动人们心弦;不是刻意制造食古不化的假古董,而是着力创作融汇古今,体现生活底蕴的当代格律诗词,以爱人爱己爱家爱国之诚心,大写正能量,歌颂真善美;以情、雅、趣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门类一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思维方式:实践精神的、理论的、艺术的和宗教的。作为一种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对文艺作品(包括诗词)进行分析时,离不开对生活底蕴把握度的探讨。既使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意,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离开认识论角度,回归文学艺术创作本身,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包括诗词)创作活动中,对审美价值的体现与把握是将生活底蕴升华为文艺作品的 “定海神针”。一切文艺作品都在它面前进行检验和取舍。如果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活底蕴南辕北辙,其艺术性越高,其负价值越大,其负面影响越大。如对灭绝人性的暴行的颂扬。

那么,郭顺敏会长的诗词如何体现与把握具有生活底蕴的审美价值的?

政治倾向与审美价值的融合。郭顺敏会长身为党员干部,从事政治工作,不讲政治是不可能的,但她在诗词中,政治倾向与审美价值取向深度融合。《淡黄柳·延安培训感怀(新韵)》:“来寻圣地,为有千千忆,塔影窑灯多旧迹。恰是清秋天气,七二贤人整装毕。仰功绩,卓绝政权立,驱日寇、扰虚隙。打江山、苦乐从长计。莫忘初心,警钟常醒,吾辈还需努力。 ” 这首词政治倾向是明显的,但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上阕是写诗人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培训的情景,下阕是对我们党的光辉历史的回顾,以及我们这一代应如何行动。《清平乐·缅怀伍若兰烈士》流淌着一股浓浓的审美情感:“兰花一朵,原是相思果。壮士撷来随右左,尽道深情如火。 忍忆去去如归,诗余隐隐伤悲。百载春风又绿,花香知为阿谁?”伍若兰烈士是朱德总司令的第四任妻子,精通琴棋书画,能文能武,双枪威震敌胆,因怀身孕,在掩护军部撤退的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对她用尽酷刑,最后残忍地破腹剁婴,斩首示众三日。朱总司令一生珍爱兰花,就是纪念其23岁就壮烈牺牲的妻子伍若兰。

人生哲理与审美价值的融合。有限的诗句,产生不尽的哲思。《题苍山山野村茶》:泉取无为寺,留煎惬惬茶。村姑三月手,山野一枝花。性本思不群,机缘待后发。清新闲与啜,卓尔笑方家。首联写山野村茶之珍贵,山泉煎茶,自然美味,使人快意。颔联写三月村姑采茶,美如山野一枝花。茶美人美,饱含人生哲理的颈联“性本思不群,机缘待后发”乘势而出,顿入佳境,“清新闲与啜,卓尔笑方家”也就顺理成章了。《题崔字牌缸头香油》:不提老号自清狂,养在深宅誉过墙。为有缸头六百岁,磨成佳句总凝香。"崔字牌"小磨香油自明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是中华老字号之一。此诗欲扬先抑:“自清狂”、“誉过墙”然后却是“为有缸头六百岁,磨成佳句总凝香”。这不由使人想到,声誉要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想到好事多磨,想到很多。

自然风光与审美价值的融合。郭顺敏会长笔下的风景,着我之色,抒我之情,审美价值成为景物的底色。《沂山秋韵》:诗流沂影自沾青,百丈瀑崖开画屏。崮岭接天高士到,野花穿径翠鸟迎。襟风爱送清凉法,管露催生淡荡情。欲与秋山通远意,菇香却惹近蝉鸣。读此诗使人心胸开阔,眼界高远。是“诗流”,是“画屏”,可谓沂山之美。“接天”见其高耸入云,“穿径”见其人迹罕至。特别是“翠鸟迎”“高士”,更显情景幽。“爱送清凉”、“催生淡荡”是诗人的心理感受。在首联和颔联中,美景是在高与低的空间中展示的。在颈联中,美景入驻心理空间。到了尾联,美景是在近与远的空间中展现的:“欲与秋山通远意,菇香却惹近蝉鸣”。

在具体艺术表现上,郭顺敏会长的诗词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刻画意境,灵气飞动。郭顺敏会长笔下的景物描绘着我之色,情感的表达是流动的意象。其作品的灵气,不是空灵,而是以深厚的生活底蕴作后盾的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感表达,是高度活跃的创作思维在多维空间穿行后的熟悉而又陌生的美的轨迹。《题石门坊红叶嫁娶云间十月楼,花堂喜语半含羞。秋阳酩酊七天醉,忘取山妻红盖头。在诗人笔下,不是正面写石门坊红叶,而是将其演化为一个嫁娶喜事的故事,一个隐士妻子的红盖头。此诗前两句会使人误以为进入新婚场景:云间高楼恍如仙境,花堂一片欢声笑语,新娘半含娇羞。“秋阳”登场,虽然酩酊大醉七天,却使人如梦初醒,回到石门坊漫山红叶的现实场景。这种写法,使人耳目一新,比实写石门坊风景更耐人寻味。 (新韵)》没有静态描写中国门,而是讲述了两个动态的中国故事:静日朱阁锁旧尘,当阶立马叩福深。诗书打点光阴客,桂子成金香一门。安定和平的日子到来了,在门锁尘封的红楼前,这个出门荣立战功归来的将军当阶立马,对门诚恳深切叩谢祝福;读书高中,一门荣耀。把门放在动态的环境中,比静止的写门更生动,更使人印象深刻。当然,中国的门,不仅仅是豪门,还有寒门。从门中不仅走出成功者,而且也走出失败者;不仅走出武将文官,而且更多的是走出一般老百姓。但诗不是说明文,赋予它过多的社会功能反而失去了诗的特性。《踏莎行 春游白浪河湿地(新 韵)》:“鹭语清漪,莺篁柳戏,鱼鸢自乐寻春计。绿波烟外一篷船,佳人轻棹蕖香细。  嫩苇闲及,亭栏小憩。潍州妙有神仙地。草熏风暖画魂湿,微吟却涌无穷碧。”白浪河有水有鸟有鱼有船有亭栏有美人,这是客观存在,但加上诗人情感的作料,形成了一幅人与物、有情和无情和谐共舞的美丽风景图。

二、小事入笔,发掘其大。在生活中不引人注目、不值得重视的生活琐事中,善于发现挖掘有价值的诗词形象,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充分显示了一个诗人的艺术功力。诗人端午节食粽子,拆开线,用筷子夹着吃,吃完了,却还有一粒米黏在粽叶上。这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但在诗人笔下却是:“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缘柔任尔拆。箸脚情执一粒重,抱香不肯下竹来”《端午食粽感题(新韵)》 。由“抱香不肯下竹来”,我们不由地想到社会上固守自己美好的情怀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甚至固守己见不愿变通的人,都能在这粒“一粒重”中找到理想的象征物,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迎春花开了,在一般人看来,它谈不上美丽,只是一片片小黄花而已。然而到了诗人笔下,却是:“一簇春光照眼明,金黄小小惹新莺。开枝自有非常道,且去悠然石上听。《迎春花》”在诗中把“金黄小小”的迎春花放到照眼春光的背景中,放到众芳未醒不可比美只有招惹新莺的行动中,迎春花的形象开始凸显出来。接着诗人又对这一形象增重提高到哲学层面:“开枝自有非常道”,更有意思的是,对这种提高不是用尺去丈量,而是“且去悠然石上听。”调动通感,慢慢地以审美的态度去听、去欣赏、去感悟迎春花之美。

三、大事化“小”,张力适度。对重大题材力避大话套话,以独到的见解、独具的形象、独有的情感大事化“小”却颇具张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诗寄》:“俚语情不厌,当推我的国。雄安足蓄势,高铁遍传说。无量佳山水,分明大雅歌。年年诗缱绻,今日意如何?”送往迎来,喜庆吊唁,容易流俗,使不少作者头痛,而这首诗却写得风生水起,卷起感情的波澜。首联概括全篇,是“厉害了,我的国”的化用。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虽然这句话曾引起了争议,但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位诗人说这句话,却体现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厚望。中国各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枚不胜举,颔联却只选取雄安和高铁,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雄安象征着发展潜力,高铁象征着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如果说颔联是点的描写,是工笔画,那么,颈联就是面的描写,是大写意:“无量佳山水,分明大雅歌” 。祖国美景无数,响起一片雅歌。不仅有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年年诗缱绻,今日意如何”?年年用诗表达对祖国的绵绵情意,今年应该如何表达呢?感情前面水到,至此渠成。诗人虽然说得含蓄,但祖国的发展趋势使人可想而知。《水调歌头·缅怀毛泽东(新韵)》:“ 烂漫沁园雪,澎湃井冈歌。书生有志,翻将神笔笑天磨。任尔风吹雨打,帷幄雄兵百万,马上自吟哦。蝶梦惜杨柳,翰墨起龙蛇。  斯人去,民心在,缅恩泽。丰碑无字,卓见昭昭止巍峨。水调清风问政,鹏雀讥答深意,古训败由奢。仰望西江月,长拜泪婆娑。”对毛泽东丰功伟绩,诗人不是像政治报告那样据实说明,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取其一点,收放自如,使人产生联想:由“雪”想到陕北高原革命圣地延安。由“井岗歌”想到红军建军初期的战斗生活。由书生想到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期与同学们树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由“马上吟哦”想到毛泽东带领红军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马背上写诗,豪情满怀。由“蝶梦”想到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想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壮举。这些典故大家都很熟悉,在此不一一列举。如果据实写来,虽然准确,但诗意全失,索然无味。而采用象征手法,韵味充盈,富有张力。

四、节庆诗词,感情充沛。节庆诗词,往往被动应付,为文造情,缺少佳作。而郭顺敏会长的节庆诗词,深刻把握节庆的内涵,自始至终营造着一种氛围,流淌着一股真情。《2019新年抒怀(新韵)》:“两载寻诗路,经行护与呵。看山通画理,拾句剪秋波。朝对青阳语,春从大雅歌。老来宜淡定,足远任肩磨。”一般写新年,往往是龙凤呈祥,万事如意,好话连篇。而在诗人笔下却是抒发诗词艺术探索的情怀,“护与呵”,对会员呵护,是在尽会长之责。“看山通画理,拾句剪秋波。”是体悟诗词创作之道:自然风物是创作之源。“朝对青阳语,春从大雅歌。”早上与春天和东方的太阳对话,春天随同德高才隽之人唱歌,这是多么惬意高雅的人生!《甲午七一诗寄》:“铁臂搬回正气山,由奢入俭最当难。清风岂有藏私地,百姓谁不爱好官?道以前车从吏治,天将大任与人担。黄河导海摧枯去,万象齐吟打虎篇。”按照通常写法,一片歌颂之词。而在诗人笔下,是从党风写起,一片爱党之情。从人心向背、历史担当写到打虎整党,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通韵)》:“爱看英雄拓大荒,经春故事未寻常。图强就使身先去,要把深情赋一章。”这里没有写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巨大成就,而是把笔触涉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可谓“拓大荒”。经春故事,不由使人想起邓公南巡,“东方风来满眼春”,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邓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掷地有声的话仍在中国大地上回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戊戌教师节自题(新韵)》:“自取夕阳一寸丹,诗容海色到青蓝。当春有计非花小,及雨怀香正果鲜。辛苦了无星夜后,清晰每在旭窗前。待成圆满凭心问,弟子应知老教鞭。”尽管接近老境,但对教育事业仍一片丹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教育事业最美的诗篇。学生如春天的小花,有及时雨滋润会结出香鲜的果实。在经过披星戴月的辛劳后,教师会体验到学生成才的欢乐。成才的弟子应明白当年老师的责备凝聚着恨铁不成钢的苦心。整首诗娓娓道来,像是在对人谈教学心得体会。特别是“教鞭”二字,令世人拍案惊奇,现在我们的教师的厄运往往出在教鞭上。因而在教育界谈“鞭”色变。大胆使用“教鞭”二字,就是对为了教育事业敢于负责的教师的赞赏。

   上是郭顺敏会长对诗词艺术的初步探索,对其曲的艺术,另文论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