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大讲堂|染古玉,自宋代起风靡历朝的复古风

 rhg上善若水 2019-09-11

通过之前的节目我们了解到,鉴定晚清玉器,可以从玉器本身保留的工艺痕迹下手。而鉴定高古玉,则更注重古玉的次生变化。然而在古玉鉴定过程中,还常常碰到染过颜色和煅烧过的古玉,这种工艺又有何种特点呢?

1

在众多次生变化中,古人对玉的颜色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称谓及识别方法,主要目的是力图从沁色来判断古玉的真伪和时代的长短。
最早记载给玉染色的是《山海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穀(gòu)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gāo),可以血玉。”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座仑者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雘。山中有一种树木,形状像一般的构树却是红色的纹理,枝干流出的汁液似漆,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还可以解除忧愁,名称是白呙,可以用它把玉石染得鲜红。
早在宋元时期,人们已非常讲究古玉的颜色,这一点在元人朱德润所著的《古玉图》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在《古玉图》中,记录了多种玉器的颜色,其中就有关于为玉器染色的记录。

2

到了明清时期,提油则成为给古玉染色最常见的方法。所谓提油,是仿制做出玉皮颜色的一种独特工艺,通常来说有“老提油”与“新提油”之分。老提油也叫水银沁。
人们习惯将清末以前的作色称为“老提油”,而把近现代仿古玉的染色做旧称之为“新提油”。不过即使同为清代玉器,染色做旧竟也有新老之分。
《玉纪》中言:“虹光草出甘肃大山中,其汁能染玉,用草汁入硇砂少许,抹于玉质纹理间,用新鲜竹板燃火逼之,则深入玉之肤里,红光自面透背,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老提油’者是也。”
又说:“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作,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此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初仅苏州为之,近则遍处皆是矣。”
古人的染玉做旧,不仅使玉器产生古朴陈旧的形态,更为玉器增添了浓郁的岁月感。自宋代起风靡一时的染玉复古风,赋予了玉石文化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也彰显出我国传统社会敬古崇古的精神内核。

(本文根据文物宝库频道《文物大讲堂》李彦君老师讲座整理)

◇  ◇  ◇

历史上的今天

1916年9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

②1983年9月11号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