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某公知雄文,大赞某酱香型白酒时,不忘用“垃圾浓香”四字,以示对浓香型的蔑视。仿佛把别人贬的越低,自己就越高贵似的。 很像无赖撒泼,有点理的话,他得理不让人,曰“咱有理讲理”;若他没理,他就骂街,一骂三分理,气势要上去。他相信只要骂声洪亮,就会获得支持。 这风格还真能吸引不少眼球。普罗大众谁不爱热闹呢,哪怕半夜里听到高声喧哗,再睏都得爬起来,躲在窗帘后头,支起耳朵睁大眼睛,不放过任何的风吹草动,谁是谁非不关心,就图个消遣。 所以人家脏口一开,就动辄多少万的阅读量,真有指点江山的意思。小庙发文阅读量不高,跟人家不在一个等量级,几位时常转发的酒友,小庙都无比珍惜地用小本本记下来,他日江湖相见定要敬酒三杯。咱们影响力有限,在此闲言碎语,不过是背后发虚而已。 既然背后发虚,也就不必忌口,小庙以为,这位“公知”活脱似一只“茅贼”。小庙亦曾访仁怀,遇见的都是谦谦君子,如“茅贼”者绝无仅有也。它可能茅台镇都没去过,只是听闻厂家宣传,就以为自己融会贯通了。这般货色要是活在一百多年前,练上三天二踢脚,真的会相信自己刀枪不入呢。 小庙本不想驳他,原本传统白酒就不分香型,“白酒在味不在香”,以香型而论白酒极其无聊。但谈兴已起,欲罢不能,索性借机捋一下,他口中神秘莫测的那些都是什么。 论起酱香型白酒,就必须从茅台谈起,说好说坏,茅台可能并不关心,往往得罪的是其他人。茅台酒和酱香型白酒之间,关系微妙,你若对酱香型语出不敬,他们指责你说“你竟敢污蔑茅台”;而你若给茅台点赞,他们比着大拇指说酱香型就是好,好像所有的酱香型都是茅台似的。咱干脆说清楚,只是说茅台!跟其他酱香型没关系。 谈茅台,就绕不开“生产工艺最难”这个梗。每当谈到品质,他们总爱说这句“酱香型的生产工艺最难”,然后意味深长的看着你,等你自己下结论。言下之意是,只要生产工艺最难,品质就一定会好。 工艺难的,品质就一定好吗?小庙不敢苟同。我觉得回锅肉的工艺比清炖燕窝难,但我从不认为回锅肉就比清炖燕窝好,并不是谁难谁就优秀。 你看考得上北大清华的,几乎都不觉得学习难,“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嘛。当然,被学习难住的也不是全不优秀,只不过后来都跟小庙差不多,几十年过去,还在人海里浮沉呢。当初吃不了学习的苦,到如今什么苦都得吃。挣钱比马云难多了,可也没觉得自己比杰克优秀。一盘烂肉岂敢藐视燕窝,实力不允许。 况且,回锅肉也并不是真的难,它其实是繁琐。“繁琐”这个词很贴切,更接近真相,咱们不能以为,繁琐的就是难的。 比如说,炒鸡蛋比煮荷包蛋繁琐,但要说难度系数,荷包蛋难度更大。能煮出完整荷包蛋,一点蛋清都不散的,一百人里找不出一两位来。难易与否,不在于工序繁琐或简单,繁琐的未必难,简单的也未必容易。 “难”是什么呢?好比让你命题作文,你不会写,抓耳挠腮写不出来叫做难;什么是繁琐呢?殚精竭虑把作文写完了,老师让你再从头抄一遍,这叫繁琐。厨子若把繁琐当成难,一脸严肃的告诉咱们“回锅肉工艺最难”,那指定不是炒菜的厨子,而是炒作的厨子。 所以哪怕茅台是繁琐的,也不代表就是难的,何况茅台也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繁琐。对茅台的误解,多是从“四高两长一大一多”、“12987”开始,因为表述方式过于抽象,使我们理解起来很吃力。好比懒汉长了一张巧嘴,活没干多少,诉起苦来跟天底下就他功劳大似的。 但咱们能体谅厂家,大把的银子花出去,当然要用来夸自己,天经地义。然而咱们却不能把宣传材料当教材,不然越学越糊涂。 学校老师传道受业解惑,要求深入浅出,怎么便于学生理解怎么讲,三言两语能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的,才是名师。可酒厂的宣传正好相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目的不为让你理解,而是要让你觉得他厉害,特别的厉害。 不过呢,虽巧言令色,言过其实,但酒确实是好酒,茅台的品控,放眼四海无出其右,咱们并不是在说茅台坏话,而是试图了解传闻里的那些,真相究竟是什么。 例如“四高两长一大一多”,这段话出现的时间并不太久,究其根源,要追溯到1987年6月23日,这一天在北京总政招待所,召开了全国酱香型白酒风格质量研讨会,主持人是白酒协会秘书长辛海庭,参会的有方心芳、周恒刚、熊子书、季克良等。 研讨者,研究、讨论也。为什么要研讨呢?肯定是有了大的进步,新的成果,才会召集大家一起研讨。主办者劳心费神的办会议,定然不是要开展自我批评,更不是要听别人批评自己。虽说批评就是帮助,但该帮助的早帮助过了,不会留到研讨会上才帮助。若会下不帮助,会上才帮助,那就不是帮助了,那是发难、是拆台,谁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四高一长”,这是对酱香型白酒工艺的概括、总结。这个提法在后来三十年中,不断增加补充,最终形成现在的“四高两长一大一多”: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馏酒、生产周期长、储存时间长,大用曲量、多轮次取酒。 “四高两长一大一多”,是概括,是总结,从来都不是秘密,外行看起来神秘莫测,内行看起来轻描淡写。 所谓高温制曲,若要酱香型,就必须要高温制曲,没有高温酒曲就做不成酱香型白酒。同样,没有中温酒曲也做不来浓香,没有低温酒曲也做不出清香,做什么酒用什么曲。在酒曲的制作过程中,高温、中温、低温,都要控温,并不是说“高温酒曲”里面有个“高”字,它就比别的酒曲高明了。 好比杂酱面用黄酱,炸酱面则用面酱,黄酱和面酱是两种不同的酱,它们并没有高低分别,就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较。哪种面更好吃,要看厨子的手艺,食客的偏好。不能因为爱吃杂酱面,就吧唧着嘴夸黄酱是世界上最好的酱。 所以说高温曲跟中温曲、低温曲以及其他曲,各有其特点,不存在谁比谁更好。若非要比出个高低,得各自跟同行比,茅台的酒曲要跟其他酱香型比,才能分出高下来。小庙视野有限,目之所及,茅台的酒曲在酱香型白酒中是最好的,夸张的说“没有之一”都不算过分,但只限在高温曲中做对比,不能广而化之,喻为是所有白酒中最好的,则严重失实。 虽然茅台的高温酒曲做的好,可是把它神奇化也不对,比如说“踩曲”,曲不仅要踩,还得年轻女子去踩,说是自古就有的传统技艺。 小庙孤陋寡闻,窃以为这若真是传统技艺,那可太难为古人了,在盛行“缠足”“束胸”两大陋习的古代中国,找大脚板的姑娘去踩曲,可不是件容易事。 当然,踩曲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是否必须女人去踩曲?茅台酿酒又是否全用女人踩的曲?真相是什么,耐心寻访亦可见蛛丝马迹。 今天是2019年9月9日,打开茅台集团官方网站首页,“文化茅台”一栏里,点开“传奇茅台”的类别,第七篇文章标题为《茅台酒质量进一步提高》,在这篇文章里,茅台说“那时,地主、资本家住在洋楼上花天酒地,哀叹“人生几何”。工人们则在地狱般的厂房里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现在,工人们还把联合机械化制曲叫做“踩曲”。曲,果真是踩成的吗?是的。解放前工人给资本家制曲全靠用双脚来踩,即使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踩上半小时的曲,就会累得满身大汗,不知有多少人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诸君,非是小庙编纂,此乃茅台官网原文摘录,正儿八经的官宣,烦请有心的酒友,点开茅台官网截个图,以免以后删除了,咱们反成无中生有。 仔细看这段话,特别有内涵,小庙为了学习好这段文字,专门泡了一杯“口采胸焙”的好茶,逐字逐句研读,深感用意深远,读罢余味袅袅。 在这段文字里,茅台说“工人们还把联合机械化制曲叫做踩曲”,意思一目了然,是说虽然还有称之为“踩曲”的工序,但其实是“联合机械化制曲”。所以这年轻女人踩曲,到底是工艺需要还是宣传需要,已是昭然若揭了。 然而,读到这里时,女人踩曲已经不是看点,看点是“不知有多少人因劳累过度而死去”的踩曲,如今往事重现,那“住在洋楼上花天酒地,哀叹人生几何”的又换成了谁呢? 或许,想到这个主意的,就是“住在洋楼上花天酒地”的那些人。如同卖茶的搞“口采胸焙”,宣扬在“缠足”“束胸”的旧中国,年轻女子用脚去踩曲,用胸去焙茶。这到底是赞美呢?还是抹黑呢?意淫之甚也!。 遥想当年,茅台酒厂宋更生、马寿泉、王德海诸位先生,励精图治推陈出新,制造出“联合制曲机”,窃以为更应该去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多好的宣传题材啊,弃之不用也罢了,却去迎合“住在洋楼上花天酒地”的那些人饱乐而思的臆想,实在令人嗟叹不已。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寻常的事情神奇化,除高温制曲以外,其他三“高”亦是如此。谁不要堆积?谁不要发酵?谁不要蒸馏?任何香型都需要。冠以“高温”是客观描述,没有问题,但引申为高温特别难,特别高贵,则完全不对。 真抬杠的话,中温比高温难,低温比中温难,为什么呢?好比你使用燃气灶,一打开就是最高火,你要想火缓缓,不得低头去调嘛,控温就是把握火候的功夫。大火爆炒,文火慢炖,各有讲究。比如浓香型讲究低温蒸馏,酒流出来,手摸上去要凉凉的,就像又要把油条炸好,锅里的油还不能烫手,这比高温难多了,可也没见谁大肆炫耀过。传统白酒同源异派,究其根本大同小异,控温那是基本功,份内事。 所以说“四高”是概括总结,是对工艺的客观描述,当然,描述的也相当准确,但绝非唯我独尊、独步天下般的了不起。 四高之外,再说“两长”,生产周期长和储存时间长。 先谈“生产周期长”,要谈明白这个“长”,则需捎带谈“一多”,一多是指“多轮次取酒”。茅台言生产周期是一年,从制曲算起,整个流程总共八轮次发酵,七次取酒,即“一多”是也。流程如下: 第1轮,“下沙”后发酵30天,取一半熟料加一半新料,即加等量新高粱,蒸后入池再发酵; 第2轮,蒸出“糙沙酒”,泼回到酒醅里,再发酵30天; 第3、4、5轮,蒸出“大回酒”,即“回沙”是也; 第6轮,曰“小回”; 第7、8轮,谓之“追糟酒”、“丢糟酒”。 整个生产流程,共发酵8次,取酒7次,每轮次最短发酵期30天,最长发酵期33天。 这个生产周期长不长呢?一年当然长,但是,普天之下,谁家的生产周期又短过呢?时间最公平了,任何人的一年都是十二个月。若按照茅台生产周期的逻辑,最厉害的应该是酒精行业,生产周期一年,数十次取酒,可酒精行业却没自诩不凡,相当低调。 从制曲开始算起,把8次最长发酵33天的酒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一年的生产周期,虽牵强附会,但也不是没有理由,因其工艺中有重要一环,要把这7次的酒勾调在一起,所谓以酒勾酒。 “以酒勾酒”并非传统技法,公开资料可查,1963年,时任茅台副厂长的李兴发先生,总结经验发现了酱香、窖底香、醇香三个典型酒体,并将其按适当比例勾兑调配,命名为“酱香型”白酒。 1964年,时年25岁的季克良先生从无锡轻工毕业,分配到茅台酒厂。一年后的1965年,在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由季先生宣读了李兴发科研小组的科研成果,就是传说中的——《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同一年,轻工业部正式肯定了“酱香型”白酒的命名。 在这一段历史进程中,“茅台试点科研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恒刚先生是试点的具体负责人,周先生当时是轻工业部食品局高级工程师,之所以让他负责茅台试点,传说是因为在1963年的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由排名第一下降到了第五,他正是第二届评酒会的专家组组长。周恩来总理在李烛尘的报告上,用笔圈了周恒刚的名字,说“这个人把茅台评了下去,那就让他把茅台质量搞上来”。 不久以后,轻工业部与贵州省联合成立“茅台试点科研组”,主任苏相信,副主任杜子端,在全国范围内选调了43名科技人员,由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周恒刚先生率领,奔赴茅台,自此开辟了白酒行业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在周先生带领下,把茅台的“以酒勾酒”提升到新的高度,辽宁抽调来的刘洪晃、郑宝林、刘丽华,以及茅台酒厂的汪华等精兵干将,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纸上层析”法,对茅台酒进行微量成分检测,反复试验,摸索出了能持续、稳定地勾兑出茅台酒的技术规律。 这是“茅台试点”的巨大成果,想必也是周先生的得意之作,所以到了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时,周恒刚作为主持专家,第一个提出了按香型评酒的提议,从此咱们中国白酒才分起了香型。当然,那一届评酒会上,茅台也当仁不让成为了酱香型中的第一名。 “茅台试点”功绩卓著,而在茅台的官宣中,谈及此事的却所见不多,例如前面提到的《茅台酒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文章里,就只肯定了李兴发先生“找到”了香型成分、掌握了生产规律。是“找到”还是“发现”,乃或“发明”,其实不重要,总之李先生劳苦功高,贡献巨大。 李兴发先生也由此封神,民间称其为“酱香之父”、“勾兑大师”,其勾兑调配技术的科研成果,成为或者说演变为现代茅台酒生产的质量标准。划重点:现在的茅台酒是“现代茅台酒”。分界点就是李兴发先生的《我们是如何勾酒的》。且不管之后的技术更迭如何,只从1965年算起,茅台就已经是新技术了。 新技术是创新,是进步,是卓越的贡献。然而,膜拜之余,对新技术中的个别环节,小庙斗胆存疑,例如“差酒与差酒搭配在某种情况下能产生好酒,差酒与好酒搭配在某种情况下又变得更好,在某种情况下好酒与好酒却不能完善其风格,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足。” 好比说两个坏蛋在一起,就全成了好人;一个坏蛋放进好人堆里,就都是活雷锋;可两个好人在一起时,却全变成了坏蛋。小庙智慧不够,非常不理解。在小庙的认知里,坏的加到好的里面,只能把好的拉低,平均分肯定要低于最高分!更难懂的是,两个好的在一起反而变坏了,正正得负!小庙井底之蛙,实在想不明白。 虽然也有相关研究来解释原因,例如“带酸的与带苦的可变成醇陈;带酸与带涩的可变成喷香、醇厚;带麻的酒可增加醇厚,提高浓香……”,但小庙却紧盯着一句不放,那就是“大回酒产量最多,质量最好。”既然有了质量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去和差的一起混呢!这其中恐怕又是另一番考量了,按下不表吧。 “生产周期长”是两长之一长,另外一长是“储存时间长”,若论储存时间,咱们先要确认一条概念:窖藏的目的是为了酒好喝,不是为了考验耐心。 茅台如果放一年就合格、就达标,也不是非要放够三年,这是其特性使然,别人两年就能达到的标准,你得放三年才行。小庙一孔之见,窃以为原因在于,一个池子一年发酵了八次,发酵时间短,窖藏时间就得长,不在这头在那头,谁也别想两头得利。 然而这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谁界定的三年就是“长”呢?若三年即为“长”,那五年怎么表述?是“更长”?十年是“更更长”?岂不是没完没了。况且,从三年开始就都是“长”了,只剩一年和两年是“短”的?逻辑不通啊。 长与短,是相对的,得有对比,才能分短长。就像大熊猫,之所以叫“大熊猫”,是为了把它跟小熊猫区分开。哪怕刚出生的大熊猫,无论多幼小,都不能叫它小熊猫,而是“小大熊猫”。 这并非是“短长虫”或“小老鼠”的文字游戏,有长才有短,无短何谈长?大与小、长与短,都是对比出来的。可茅台的“储存时间长”,到底是跟谁比的呢?此处留白,他们没说。而小庙看到此处,每每就以为除了茅台,其他酒的储存时间都是短的,此亦或留白的妙处吧。 至此“四高两长一大一多”,只剩下“一大”没讲了,即所谓“大用曲量”。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容易理解为一池子酒醅里,酒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实不然,他们又是把8次发酵所用的酒曲合计在了一起。 酱香型“撒曲用量所占粮重比为:生沙11%,糙沙18%,三、四轮13%,五轮11%,六轮7%,七轮6%,八轮5%。总用曲量为粮重的84%~87%。” 当然,用曲量合计在一起的表述方式也说得过去,它是每次加点酒曲进去,只加酒曲,不加高粱,配合原来的酒醅反复发酵、蒸馏。聊这个是想说明,并非一个池子就有一半酒曲,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 说完“四高两长一大一多”,顺带聊个敏感话题,也是最常见的老生常谈,那就是“酱香型生产成本最高”的传言,他们总爱说酱香型白酒是所有白酒里面,生产成本最高的,真的是这样吗?小庙人微言轻,不敢妄加揣测,在此摘录熊子书先生的专著《酱香型白酒酿造》第5页里的一段话: “从白酒的耗粮分析,一般酱香型白酒是5:1,浓香型白酒是3.5:1,耗粮是高些。但从正品率看,酱香型白酒与清香型、米香型比要低一些,如与普遍受欢迎的浓香型相比高的多,按目前的生产水平看,最好的浓香型白酒企业的正品率没有超过30%,而酱香型的茅台酒在70%,如进一步挖掘潜力可以达到80%。这就是说,浓香型酒要3.5公斤粮产0.3公斤正品酒,酱香型要5公斤粮产0.8公斤正品酒,反过来说,浓香正品酒1公斤耗粮11.6kg左右,酱香型正品酒1kg耗粮只6.2kg左右” 熊子书先生的结论在这了,供诸君参考吧。 “四高两长一大一多”是对工艺的总结、概括,总结的精准,概括的巧妙。至于“12987”,则是更抽象的表述,即为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茅台善于概括总结的技能,或许真的是独步天下呢。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四高两长一大一多也好,12987也好,所有的总结概括里面都没有提到水。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不是说,赤水河里的水是酿制酱香型不可或缺的嘛?怎么概括总结的时候,功臣却只字不提了呢?奇不奇怪? 到底赤水河里的水跟酒有没有关系呢?茅台官网首页“酒之博览”一栏里有篇文章,题目叫《离开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文章里面说“酿造茅台酒的水质好。经科学检测,赤水河水质无色透明,无异味,微甜爽口,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酸碱适度,钙镁离子含水量均符合要求。”很明显是在肯定,赤水河的水,是茅台酒酿制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在用赤水河水酿酒呢?想搞清楚也简单,小庙想到的都是笨法子,比如说,咱看看那赤水河上可有取水点,可有朝酒厂输水的管道?或者,咱站大街上瞅瞅,可有朝酒厂送水的车。这些如果都没有,那这赤水河,也就只是一条河。 酒家的宣传,有些不能太当真,群众爱听的,他就迎合着去说。如小庙家乡,就有一家酒企业,如今重新建设了新厂区,老厂的东西都能搬走,但宣传了几十年的那口井怎么办?井能搬走吗?如同赤水河之水,到底是不是非他不可,浮云过太虚也。 当然,对于酿酒来说,用水确实很重要,“好水出好酒”的说法一点都不错,但酿酒用水“好”的标准,跟咱们百姓饮用水的标准是不同的。 酒行业有言,“西不入川,东不入皖”,皖北亦是酿酒重镇,而小城水质若从饮用水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很一般,百姓形容其为“碱大”,一把新水壶用上半年就不行了,厚厚的一层水垢,半个小时都烧不开一壶水,慢腾腾地令人沮丧。因此居家过日子,清理水垢是经常要干的活。 水垢类似于附在墙上的水泥片,清理水垢时,用力太过水壶会变形,用力太小水垢纹丝不动,总要拿着螺丝刀试上很多次才能找到巧劲,啪啪啪地撬下几块来。 小庙觉得,下雨时,水滴在竹叶上“滴答滴答”最悦耳;用塑料泡沫擦玻璃,“吱扭吱扭”最难听。而剥水垢,刀锋划过的声响,介于雨打竹叶和擦玻璃之间,恰好在能忍受的临界点上,“咯吱咯吱”的让人心痒牙痒。好比乖孩子一副可怜样的做坏事,任性的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曾以为天底下的水都一样,烧开都会起水垢,其实不然,各地水质不同,水垢只是表象。 水分软硬,共有六个等级:最软、软、中硬、较硬、硬、很硬。标准是看水中“碱金属盐”溶解量的总和,其中“钙盐”和“镁盐”是硬度指标的基础。水垢,即是钙、镁受热后析出,粘结在金属表面所形成,它们的含量越高水就越硬。 水越硬,钙镁含量就越高,而当钙镁含量高时,钾、钠、磷酸等无机成分的含量也会越多。 在传统白酒酿造中,水中“无机有效成分”贡献巨大,钙能促进酶的产生和溶出,镁是微生物生长发酵所必需,钾和钠是霉菌和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磷酸是酵母菌所必需......。 如果磷酸和钾含量不足,曲霉就生长迟缓,温度上升慢,并且酵母菌生长不良,会造成酒的发酵迟钝。因此只有水中含有足够的无机有效成分,才利于传统白酒的酿造。 但是,过犹不及,比如镁和钙,虽然能刺激酶的生成,可过量存在的话,也会影响曲霉和酵母菌的生长,并且干扰酶的活性和发酵。 由此可见,酿酒用水跟咱百姓饮用水,区别还是蛮大的。当厂家宣传说“水好”时,咱们千万别朝纯净水方向去想像,雪水、雨水、泉水、等等烧开了一点水垢都没有的,用来泡茶可以,酿酒未必行,他们口中的“好”,跟咱们以为的“好”,不是同一种“好”。所以说有些酒家言水质如何如何,不过是借势宣传而已。 纵观过去几十年,宣传水的,宣传粮的,宣传年份的,宣传工艺的等等,造就了不少酒企业。其中最成功的还是要数茅台,一波接一波的潮流,它从来没有掉过队。 有的酒家宣传做的好,但酒的品质不行;有的酒质很好,可宣传不到位。茅台是既有好酒,也有好宣传,可谓是内外兼修,难能可贵,不由得人们不爱它。 人人都爱茅台酒,小庙也不例外,借着茅贼的由头,指指点点的找茅台别扭,其实是爱恨交加。毕竟买一瓶要几千块,很多人不舍得买,就算买了也不舍得喝,但小庙跟他们不一样,小庙不是不舍得,而是真的喝不起! 茅台虽然是好酒,可爱它归爱它,无需神话它。奉劝个别“茅贼”,“热地思冷,淡处求浓”,迷执是种病,早治早轻松。 小庙不才,奉送验方一副: 头孢若干,茅台送服。 以酒会友 静待高山 |
|
来自: 韩不一 > 《烟酒糖茶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