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第二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简介资料

 庶民临风 2019-09-11

  北魏登国七年(392)的一天傍晚,云中宫里喜烛高燃,灯火通明。宫女们出出进进,面带喜色。原来,道武帝拓跋珪的宠妃刘贵人刚刚生了一个皇子。道武帝一生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半个北国。登上帝位也有几年了,只恨膝下无子,诺大的基业无人继承,因而免不了常常惆怅感叹。想不到如今晚来得子,怎能不喜出望外。马上下令大赦,让天下人共为庆贺。并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嗣,立为太子,希望他能嗣承自己的大业,巩固北魏的统治。这个孩子,便是继拓跋珪之后,北魏的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纳贤任能 与民休息

  拓跋嗣也确实不负父望,从小聪明大度,举止合礼,甚得道武帝的喜爱。天兴六年(403),拓跋珪便封他为齐王,拜相国位,加车骑大将军。起初,道武帝拓跋珪因怕将来后党专权,引起宫廷内乱,在刘贵人生下拓跋嗣后不久,便将他赐死。并在后来告诉拓跋嗣说:“以前汉武帝要立他的儿子做皇帝,便把孩子的母亲杀了,主要是不让妇人参与国政,以免外戚叛乱,你将来要继承我的基业,因而我仿效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你以后的统治做长久的打算。”拓跋嗣十分孝顺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止,惹得拓跋珪大为恼怒。拓跋嗣从父亲那儿回到宫中后,思念母亲,日夜哭泣。拓跋珪知道后又要召见他。拓跋嗣准备进见时,他的左右劝他说: “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你去了或许会有意外,不如先外出躲避一段时间,等皇上气消了再来也不迟。”于是拓跋嗣便离开宫中,到外地巡游去了。

  天赐六年(409),拓跋珪被他的二儿子拓跋绍杀害。拓跋嗣听到消息后赶回都城,联络诸大臣杀死了拓跋绍,平息了拓跋绍的宫廷政变,登上了帝位,改元永兴。

  拓跋嗣登位时北魏初统中原,外有秦、燕,柔然环伺,内因拓跋珪新逝,拓跋绍政变,人心不稳。拓跋嗣一方面团结旧部,对内实行安抚之策。将拓跋绍叛乱时不从绍命的公卿官员全部召回任用,又任前朝旧臣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共听朝政,当时人们称之为“八公”,让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处理内外大事。拓跋嗣又询问前朝旧臣中谁最被先帝亲信,众人举荐李先,拓跋嗣便马上召见李先,问他道:“你因什么才能和功绩而被先帝信任?”李先答道: “我虽然无才,但因忠诚正直,所以被先帝所知。”拓跋嗣便任命他为安东将军,让他常居宫内,作为顾问。另一方面又下诏大量招纳贤士,收揽人才。从中央派专门的使者四处巡行,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不论是豪门强族,先贤世胄,还是被州县地方官员所推荐的,或是德行清美,学优义博,能为人师的,只要有文武才干的就一律欢迎,将他们收罗到京师,量才叙用。其中最为拓跋嗣所重用,在他以后的统治中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膀臂的是汉族士人崔浩。崔浩原是北魏的博士祭酒,为拔跋嗣讲授《易经》及《洪范》。拓跋嗣常常询问崔浩天文、术数等方面的问题,崔浩的预测、占卜往往都很灵验,因而深得拓跋嗣的倚重,凡是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崔浩的意见。有一次,君臣二人一起讨论政事,崔浩说: “我曾私下评论近世的将相大臣,王猛治理前秦,就象苻坚的管仲一样; 慕容恪辅佐幼主,犹如慕容的霍光; 刘裕平定祸乱, 则如司马德宗的曹操。 …”拓跋嗣问他道: “那么夏象什么?”崔浩说: “夏国破家亡之后,孤身一人,投靠寄居在姚氏那儿,接受他的封殖,不但不想报答仁义,反而趁机图利,霸占一方,与四邻结怨,虽然可以横行一时,最终也一定会被别人吞并。”拓跋嗣与崔浩越谈越兴奋,一直谈到半夜,赐给崔浩自己喝的御酒十觚,水晶盐一两。对崔浩说: “我听了你的话,就象品尝了美酒、精盐一样,因而赐给你一部分,让你与我共享其美。”

  北魏初年,拓跋珪虽采用了计口授田的方式,将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分给他们土地和耕牛,强迫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使平城附近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因连年征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使饥疫频繁发生。拓跋嗣登位后,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永兴三年 (411),拔跋嗣下诏说: “衣食充足,方知荣辱。假如人们饥寒交加,早晨害怕家中的粮食难以维持一天,心中着急的只是怎样才能吃饱穿暖,那里还有余暇谈论仁义之事呢?只有男耕女织,内外相辅,才能家给人足。”他还下令精简宫女,让大批宫女出宫配给鳏民。神瑞二年 (415),又下诏说: “古人有言,百姓富足则君王有余,从没有百姓富足而国家贫穷的。近年来霜旱频繁,粮食歉收,百姓有很多忍饥挨寒难以生存。国家应该发放布帛和库存的粮食,来赈济贫民。”拓跋嗣还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四方,了解各地的年谷收成,问民疾苦,对因贫穷而无法耕作的农户,由国家给予帮助,以鼓励农耕。在大将奚斤打败越勤倍泥部落后,又将越勤倍泥部落的二万余家迁到大宁川附近,由国家按人口授给农器,分给农田,强迫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拔跋嗣自己也常常外巡,四方视察,亲自接见民间的长老,问民疾苦。为防止地方官吏贪污害民,他除专派中央官员巡行四方,监督考察外,又下令假若守宰不遵法令,百姓可以直接进宫上告。守宰的财产,假若不是自己家中生产的,则全部做为赃物没入。对没有按时交纳完成政府赋税的刺史守宰,严加惩处,不准他们再向百姓征发,而用他们家中的财产抵当。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也使大量流民内附。神瑞二年 (415),河南流民前后在五千余家归附,氐族豪强徐骏奴、齐元子等也率部落三万余家,遣使内附,河东胡、蜀五千余家也相继归降。

  勤修政治 外抚内和

  自西晋末年起,北方混战,大地主往往结聚宗族乡亲,筑坞立堡,保护自己,这些大地主便成为坞主、壁帅。在这一、二百年中,因混战连年不断,坞壁也不断发展,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平地筑城。一个坞壁,往往包括几百家、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坞壁内部,有田园、陂池、山林、牧场,有农艺和畜牧,有小小的作坊,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还有自己的武装,俨然成为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北魏进入中原,必然与这些坞壁主产生矛盾,魏道武帝采用强硬措施,将这些人迁到平城,但多数坞壁主不愿离开本乡,放弃当土皇帝的权力。因而便由大坞壁主卢溥、傅世等首先发难,对北魏进行武装抵抗。拓跋嗣继位初年,仍然按照武帝的北迁方针,结果各地纷纷起兵,反对迁徙,闹得不可开交。拓跋嗣便在永兴二年(410) 召集群臣商议,准备用大赦来缓和一下紧张局面。鲜卑大贵族拓跋屈主张诛杀首恶,赦免从犯。崔宏向拓跋嗣建议说: “圣王统治百姓,首要的是安定他们,不是要与他们较量胜负。大赦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问题,但这是可以行得通的办法。应当全部赦免。赦了,还继续反抗的,再杀也不迟。”拓拔嗣接受了崔宏的建议,颁布了大赦令,同时出动大军,镇压继续反抗的坞壁主。很快就将动乱平息下来,稳定了形势。

  道武帝拓跋珪虽以其武功文治建立起强大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中国的大部。但当时北方也仍然存在着许多小的割据政权。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凉、后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面还有一个正在强大起来的柔然。拓跋嗣登位后,因感北魏初入中原,尚需巩固统治,站稳脚跟。所以在对内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外也采取了抚和的政策。义熙十年(414),派遣马邑侯元陋孙出使秦,悦力延出使柔然,于什门出使北燕,又诏使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古真与东晋太尉刘裕相互交通消息。拓跋嗣派遣使者的目的,自然是希望相互交好。当时,在周围的这些割据政权中,夏和柔然是北魏的两个劲敌。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就侵犯北魏边境。永兴二年 (410),北魏大将长孙嵩被柔然围在牛川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 拓跋嗣亲自出征, 社才率众退走。 神瑞二年(415),平城附近连年霜旱,不少人饿死。许多人却主张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讨,崔浩说: “迁都邺城,虽然可以避过今年的饥荒,但并非长久之计。一则分众南迁,兵力分散,会使四方产生轻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因疫病而死伤的一定很多。再则平城的防守减弱后,假若夏举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机,而朝廷远隔千里,很难救援,一定会使我们大受损伤。”拓跋嗣听取了崔浩的建议,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于平城,只将饥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泰常八年 (423),南朝的刘宋与北魏交战,争夺河南之时,柔然又趁机举兵进犯北魏边境。拓拔嗣下令从赤城 (今河北赤城县)到五原修筑了一条长城,绵延两千余里,设置了许多镇戍,防止柔然南下,拱卫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间,隆基固本,对柔然及周围的割剧政权,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和抚的措施。

  进军河南 安排后事

  拓跋嗣登位后,采取内和外抚的政策,倚靠汉族士大夫的帮助,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方针,将北魏的统治巩固下来之后,便开始想逐渐向四周扩张。泰常七年(422),宋高祖刘裕去世,当时南朝殿中将军沈范等奉使在北魏。准备返回南朝奔丧,尚未渡河,拓跋嗣便派人将他们追截带回,打算发兵进攻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崔浩进谏劝阻,认为北魏与刘宋以前相互尊重,互为友好,现在趁其新丧之机进伐,虽然能够得手,也是自陷不义,更何况也很难一举攻下江南。只会白白得到一个伐丧不义的名声。建议拓跋嗣派人前去吊丧恤孤,以使北魏仁义之举广布天下,以德政服人。但这时的拓跋嗣自认为力量已强,渐渐有了自大之心,又急于求功,便反问崔浩说:“刘裕可以趁着姚兴新死的机会出兵消灭了秦,我现在趁他新丧之机讨伐,又有什么不可呢?”对崔浩的意见摒弃不顾,加司空奚斤为晋兵大将军、扬州刺史。让他统兵入侵南朝,围攻滑台。无奈久战不下,奚斤请求加兵,拓跋嗣大怒,严辞责备,促令猛攻。又亲自率兵五万余人,往授奚斤。并派太子拓跋焘率军出屯塞上,严防柔然的进攻。奚斤惧罪思奋,亲自冒着矢石督众攻城,不久攻下滑台,进兵直逼虎牢,与虎牢守将毛德祖相持不下。拓跋嗣又派黑将军于栗, 出兵进攻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很快攻陷,又连下河、洛。会同奚斤合力围攻虎牢。这时虎牢城中缺水,只得每日从城上垂绳到城外河中汲水。拓跋嗣命弓箭手射断绳索,封锁住取水之路,又命士兵挖掘地道,泄去城中井水。虎牢城中人渴马乏。兼加饥疫,无力再支,北魏兵卒大力进攻,虎牢城终于被破,魏兵也十死二三,损失很重。攻陷虎牢后,司、兖、豫诸郡县,全部被北魏占据。拓跋嗣留下周几镇守河南,自己率众返回平城。

  拓跋嗣也与他的前辈一样,为了长寿成仙,时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渐积,频频发作。拓跋嗣自己甚为忧虑,唯恐死后再引宫中内变。便在泰常七年 (422) 秘密询问崔浩说:“近年屡现灾异,我的病又几年不愈,假若我有什么不测,应当怎么办呢?”崔浩回答道:“应当早立太子,挑选贤能者做他的师傅,忠信大臣做他的宾友,逐渐让他接手国家大事。这样,一方面皇上可以颐神养寿,优游无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万岁之后,也可以使国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归属,自然不会有什么动乱了。”认为皇子拓跋焘已年近12岁,可担大任,应立为太子。拓跋嗣又暗中询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也认为拓跋焘年长且贤能,一定可以服人。于是拓跋嗣听从两位大臣的建议,于同年五月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居正殿临朝听政,做为国家的副主。并安排长孙嵩及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人丘堆为右弼,辅佐拓跋焘处理国政大事。拓跋嗣自己则避居于西宫,常常从暗中观察、考核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处理。他见拓跋焘年少颖悟,沉稳果决,诸大臣也全力扶持。心中十分高兴,对旁边的侍臣说: “长孙嵩德高望重,历事四世; 奚斤智高辩捷,远近闻名; 安同晓解民情,明练世事; 穆观长于政事,了解我的意旨; 崔浩博闻强识,能通晓天人之际; 丘堆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公正严谨。我让这六个人辅助太子,自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我可以放心与你们一起巡行四方,讨伐叛逆,招降柔顺,横行得志于天下了。”拓跋嗣另外又派典东西部刘挈、门下奏事古弼、直郎卢鲁元等忠正勤勉的官员,让他们听命于太子,分典机要。他有意锻炼太子,当群臣有什么疑难的事情上书请他裁决的时候,拓跋嗣有意避而不答,对大臣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应当去问你们的国主。” 泰常八年 (423) 一月,拓跋嗣病死于平城西宫,时年32岁。葬于云中金陵,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