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9tx22v工人 2020-04-13
长孙嵩,本姓拔拔,鲜卑族人,其名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赐。长孙嵩是长孙仁之子,山西省阳高县人,古称(代郡高柳)。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宽仁福将——长孙嵩

公元358年,长孙嵩出生。因其父长孙仁是十六国时期代国的南部大人,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的长孙嵩,宽厚儒雅,颇有气度。十四岁时便开始统领军队,并且小有战功。公元376年,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被自己的儿子杀害,鲜卑族各部落反叛作乱。前秦皇帝苻坚趁机攻灭了代国,将代国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别由刘库仁和刘卫辰统领。长孙嵩率领部众归附刘库仁。前秦因淝水之战失败,原来归附的各国势力纷纷准备脱离。刘库仁之子刘显于公元385年准备自立。长孙嵩认为刘显是非德之人,所以连夜率领旧部和乡党七百多家逃离刘显。当他的人马准备经过五原(今内蒙古包头)时,遇到乌渥,乌渥竭力拉他去见道武帝拓跋珪。 当他见到拓跋珪时,才决定归附。

公元386年正月,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拓跋珪自称与曹魏有公元391年,长孙嵩跟随拓跋珪攻打柔然,斩杀柔然别部主帅——屋击。公元392年,西部泣黎部大人茂鲜叛逃,长孙嵩率军追击,大败茂鲜。公元396年,长孙嵩跟随拓跋珪征伐后燕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时,拜安南将军、冀州刺史,赐爵为钜鹿郡公,后改任侍中。公元398年,拓跋珪出巡时,右军将军尹国在冀州阴谋造反,袭取信都。长孙嵩擒获尹国,因功升司徒,之后又出任相州刺史和南平郡公。长孙嵩不管在哪里任职都受到官名一致称赞。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任命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处理民讼,拔贤任能,整理人伦纲常,为北魏选拔人才的同时,全面完善北魏的管理体系。公元410年正月初一,明元帝下诏命长孙嵩等北伐柔然。因军事布置不够周全,五月北魏军无功而返。当长孙嵩大军从大漠回来时,突然柔然追赶上来,并把他们围困在牛川。数日后,明元帝亲率大军北伐柔然,柔然闻讯逃走。因此,崔浩评价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公元411年十二月三十,长孙嵩和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处理提审囚徒等各项事务,务求公正合理,所以当时称为八公。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遗失美国的中国国宝——八公图

公元417年二月,东晋的谯王司马文思派使者王良到北魏,请求发兵讨伐东晋将领刘裕。长孙嵩受命率军攻打刘裕,双方各有胜负,之后停止战斗。北魏大军驻扎到十月,返回京城(今山西大同)。十一月,长孙嵩派娥清、周几、叔孙建等讨伐西山丁零人翟蜀、洛支等,全部消灭敌军后返回。公元423年,明元帝去世,长孙嵩全力辅佐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十二月,太武帝进封长孙嵩为北平王,担任司州中正。公元429年四月,太武帝北伐柔然,命长孙嵩与广陵公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公元431年九月,太武帝加任长孙嵩为柱国大将军。从此以后,太武帝每次出兵征讨,长孙嵩总以元老身份留守平城,坐守朝堂,决断刑罚诉讼。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公元437年正月十二,长孙嵩去世,终年八十岁。长孙嵩虽为骁勇战将,且为人宽厚、忠义,但谋略不足,与号称超越诸葛亮的崔浩正好结成北魏左右重臣。长孙嵩刚正不阿,勇武无敌,同时他又宽厚仁慈。刘裕灭后秦之后,后秦的司马休之、韩延之、刁雍及王慧龙等人皆向长孙嵩投降,归附北魏。长孙嵩因为他的率直和宽仁被后世景仰,并配享武庙名将;而智谋超群,功绩丰厚的崔浩,因为自恃清高,不但下场悲惨,同时后世也未能给予他公正的评述。——云州鑫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