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件艺术作品身上,能够同时反映一个时代的先进铸造技术;体现一个时代的书法美术主要审美情趣;佐证每一朝代的兴替历史;大致了解古代金融流通情况的历史轨迹……愚以为非钱币莫属吧? 中国古代的金属货币造型,秦以前比较乱,而秦国国内所行使的“半两”钱,虽然制钱的边缘还没出现“郭”,可是外“圆边”内“方穿”,基本上已经定型了,秦国统一六国后很快灭亡,“汉承秦制”,到了汉武帝元狩年间铸造五铢钱开始,制钱设计基本上是以内“方穿”、外“圆郭”的造型样式被传承下来,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才有所改革:出现了机器制造钱币而不再是翻砂铸造;出现了“铜元”(又叫铜板)、“银元”等币种。 ![]() ![]() (上图是秦“半两”制钱。) ![]() ![]() (上图是汉“半两”制钱。) ![]() ![]() (上图是机器制造“光绪通宝”制钱。) “内方外圆”既体现了我国人民“天圆地方”的宇宙史观,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处事要灵活,内心要方正”的为人处世观。 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对文史感兴趣,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古铜币和民国纸币,那时候我对这些东西特别地好奇,不懂得贩卖也不知道什么叫“文物”,农村老房里经常见到这些东西,有时盖房或挖水渠、起老坟,一下能挖出百八十斤古币,大人们任我随便挑拣,其余全被他们卖给废品收购站换钱喝酒吃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今天徐圩社区居委会大楼(百姓医院)那里,曾挖出一个铜钱窖,出土了两三吨北宋末、南宋初的铜钱;原来的淮南市淮化集团医院有个花园,园丁挖出几百斤北宋古钱来,因他女儿跟我堂姐是要好的同事,他知道我喜欢收藏钱币,叫我去拣一些玩,其余全卖给收废品的了。我去到那里一看,钱币上九成是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年号,如“元祐通宝”、“宣和通宝”;“政和通宝”;“崇宁通宝”。少数是“咸平通宝”;“圣宋通宝”;“元丰通宝”;“太平通宝”等。 ![]() (上图是徐圩社区居委会。一、二、三层楼出租给“百姓医院”了。) ![]() 1995年左右,夏天,大雨倾盆。我大嫂弟弟王体如给我打电话说(那时只有座机):山南徐马村附近挖出一个大钱窖来,叫我快去。这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古董值钱了,我因大雨没去。半下午,王体如浑身泥花,拎一塑料袋古币约三市斤重,让我看看可有值钱的,我查看到下半夜才查看完,又八九成是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年号的钱币,都是发行币,一枚珍惜品种也没有,一星期后,估计如我所言铜钱卖不上价去吧?王体如把一塑料袋古币全扔给了我。 ![]() 所谓的“发行币”,是指已经向民间百姓发行流通的货币,发行币数量肯定庞大,民间常见,市场价格抬不上去。那些所谓的“珍稀币”,一般是指没来得及大量铸造发行的币种,或者是“样币”。 ![]() ![]() ![]() ![]() (没有古样币,用人民币代替一下。上图是1990年的人民币百元、伍十元样币。红条上是“中国造币总公司制造发行样币”字样。早期的人民币样币市场价很高,我所持有的样币,肯定是“量大价低”的那种。) 再者因为小朝廷命短、疆域不大,发行的钱币极其有限,如小明王韩林儿坐朝今天的淮南市安丰塘时,发行的“龙凤通宝”制钱。 ![]() ![]() (上图是龙凤通宝制钱。韩林儿小朝廷的生存环境朝不保夕,钱地铸造都比较粗糙。) 青铜制钱“宣统通宝”不多见,而宣统银元反倒常见。 再是“开炉钱”;“镇库钱”都很珍稀。 北宋一朝,铜制钱和铁制钱混用,铁制钱本应是常见品,却因铁质比铜质腐蚀快,铁制钱在今天反而成了稀少品。北宋纸币“交子”,包括宋徽宗大观元年发行的、代替交子的纸质“钱引”,在当时都“泛滥成灾”,流传至今却已是凤毛麟角了。 ![]() ![]() (南宋庆元四年铁质钱“庆元通宝”。) ![]() ![]() (西夏仁宗(1170——1193)铁质钱“乾祐元宝”。) 至于历代的“雕母钱”、“母钱”,均是珍罕品中的佼佼者,基本都高居于一、二级的宝座上。 也有些珍罕品种由于地下不断出土,他们的等级也随之下降。如“洪武通宝”背面戴“京”字的小平钱,在1994年到1995年之间,都曾有过出土,等级和市场价格也跟着往下降一降。 那么,为什么淮南方域的地底下会有这么多北宋末期铜钱的钱窖呢?个人以为,要从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先不说宋仁宗时期的早期纸币即“交子”,单说北宋后期的“交子”,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时,估计跟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有密切关系,官府印制、发行了大量的纸币“交子”与金属制钱并行流通,官府承诺纸币与铜币1:1等值兑换,但是,每当地方官府向民间商贩、农民征收税赋时,只要金属制钱不要交子;而官府发放给商贩、农民的货币却是清一色的交子。本来坊间民众就不大看好交子,再经官府这么一折腾,交子信誉尽失,于是官民们都把铜币收藏起来不出手,接下来竟出现了“等量的青铜竟比等量的铜钱贵”这么一个怪现象。 笔者犹记2008年物价飞涨时期,铜铁价格一天一次“大跃进”,我跟收废品的“程司令”好奇心使然,做了个实验发现:等量的紫铜收购价已经超出铜质的5角人民币一厘钱来,就是说把一枚铜质的五角人民币砸吧砸吧当费铜卖,能卖到五角一厘钱,好在那次“泡沫经济”很快破灭,若一直下去的话,非闹“钱荒”和“铜荒”不可,后果不堪设想。 北宋末期的铜钱有点类似2008年物价飞涨时的铜质人民币,大官商、大军官们普遍把铜币窖藏起来,只进不出。 还有:南宋时期,因为禁止携带铜到金国去,南宋铸造、发行大量的铁质钱币代替铜质钱币,江边都设有类似今天的海关,凡是往江北去的客旅一律把铜钱兑换成铁钱才准放行,从江北往江南去的客旅亦是如此兑换铜、铁钱币,这就有意无意地进一步加深、坐实了人们“贵铜币,贱铁币”地认知度,如此一来,往返于江北、江南的大小商贾们,把铜钱暂时窖藏在淮河南岸一带,以此来躲避官府兑换铁币,这种推测应该符合实际情况。 再加南宋与金国交恶时期,淮河流域成了敌我双方拉锯的战场,阵地反复易手;军队调动频繁,人民生死不卜等种种原因,有些钱窖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无人知晓的“无主窖”,时至今天,因盖楼挖渠等工程而被人们偶尔挖了出来,反而弥补了某些史料上的不足。 若说起我国最早的铜质币来,当是楚国的蚁鼻钱,又叫“鬼脸钱”,模仿贝币形状,它像傩舞中的演员脸上的假面具,充分体现了楚国崇尚鬼神的“巫”文化,所以人们称这种钱为“鬼脸钱”。鬼脸钱因其币种不同,钱面上刻的文字也不同,个人以为可能是表示不同的面值吧?下图这枚是“晋”字?“咒”字?“哭”字? ![]() (上图是蟻鼻钱,又叫鬼脸钱。) 另外,我们也能从钱币面值的大小;钱肉厚薄;制钱材质的好孬;制钱形状的大小……得出当时百姓受到的剥削是重还是轻?如三国时的刘备苦于国用不足,有人建议他增加钱币的面值,于是发行大量的“直百五铢”钱,国库果然丰足。(笔者没有实物,用“大泉五十”替代。) ![]() (上图是王莽的“大泉五十”,能兑换五十枚小平五铢钱。) 钱币最乱最贬值的,非咸丰年间莫属,时值内忧外患,急需粮饷,除了增大钱的面值外,又可根据百姓捐粮、捐银的多少得到相应的官衔赏封。 ![]() ![]() ![]() ![]() ![]() ![]() ![]() (上图王莽的“小泉直一”钱。比普通五铢钱小多了。巧夺人民财富的铁证之一。) ![]() (上图是剪轮五铢钱。把边轮剪下来得铜用,被剪的铜钱照样按原价使用。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意义不大,而对堆钱如山的邓通那样的人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 ![]() (上图是清朝宝河局制的当百“咸丰元宝”。这是以大小面值顺序之“套子钱”,能兑换一百枚小平钱,也叫“一吊钱”。) ![]() ![]() (上图是明朝“天启通宝”,背纪一、纪二……纪十的“套子钱”,多数是纪帝王年号的,这个“纪十”的铜钱能兑换一两银子即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枚小平钱。) ![]() ![]() (上图是宣和通宝“套子钱”,从右依次按小平、折二、折三、折四排列。) “套子钱”除了按大小面值的顺序铸造外,还有按不同的铸地之名铸造的,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康熙通宝”套子钱,每枚背面有一字,二十枚正好组成一首五言诗:“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二十字指二十处铸币地名。 ![]() ![]() (上图是部分“套子钱”:康熙通宝。) 宝泉局铸的“康熙通宝”,民间百姓称谓“罗汉钱”,传说该钱含有黄金,所以人们喜欢把它打成金戒指戴。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里曾提到过此事。其实讹传也,铸材里没有黄金。 ![]() ![]() (上图:“康熙通宝”罗汉钱。) 也有按大小不等的钱币折二、折三、折四……组成“套子钱”的。 两宋的“对子钱”独具特色。所谓的“对子钱”,就是在大小面值一样;年号或国号一样的钱币上,刻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体的制钱。 ![]() (对子钱“崇宁重宝”:隶书、行书两体。行书乃宋徽宗御笔。) 不少钱币上的钱文,往往是由当朝的著名书法家亲笔书写的。如隶书“开元通宝”,是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北宋苏轼行书“元祐通宝”、草书“至道通宝”。 ![]() (“开元通宝”对子钱:左挑“元”、右挑“元”。) ![]() ![]() (上图“元祐通宝”对子钱;小平、折二、折三套子钱。行书乃苏轼所题。) ![]() (上图:草书“至道通宝”,苏轼手书。) ![]() ![]() (瘦金书“大观通宝”,宋徽宗御笔。) 其它的及货币“流转速率”理论,可参阅拙文《其乐无穷地集币》,这里就不赘述了。 古书旧刊(淮上风)。 VX:GSJK19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