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拿下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豆瓣120万人标记“看过”,评分9.3分的《千与千寻》 暑期登陆院线。 喜欢的动画上映,小妹第一时间就冲进影院。看完后一边感叹怎么还是这么好看,一边打开了某购票平台看大家怎么花式夸奖它。咋是日语,孩子听不懂,差评!咋是国语,太难听了,差评!无奈之余,必须得写点文字来为它正名,来讲讲为什么说这是一部18年后才看懂的“成人动画”。 关于电影创作背景,网上解读大把,小妹一上来就不从日本经济大萧条时期讲起了。 想先和大家聊聊一个我们十分熟悉但又不那么了解的角色——无脸男。国内电影营销路数很奇怪,什么故事线都要整个爱情话题。 比如说《超能陆战队》的大白,明明是一个陪伴男主成长的朋友,到我们这宣传主题就成了:想拥有一个大白这样的暖心男友。无脸男同样,这几年你总会在网上看到 #无脸男式陪伴# 相关话题,无脸男变成了默默陪伴千寻左右、小心翼翼无保留付出的备胎。营销号还会抛出问题:你如果是千寻,会选小白龙还是无脸男? 无脸男像极了一些刚进社会、职场,想要融入大家的“边缘人”。刚开始,无脸男在这个世界是个存在感极弱的小透明,想要融入大家,但从未被看到。直到千寻对他鞠躬,放他进入汤屋。原本无脸男是不会说话的,进入汤屋后他先是吃掉了青蛙,于是他可以用青蛙的语气说话了。后来他又吞下了其他妖怪,学会了妖怪的说话方式。于是他不停地“吸取”别人各种特质,逐渐变成别人,丧失自我。无脸男开始对千寻小心翼翼,在千寻遇到危难时出手,帮助她拿到药浴牌子。丧失自我后的他则强迫千寻接受自己的表达。这像极了那些职场人为了“合群”做的事儿:和同事买同一大牌的衣服、在一个接一个的局里吃喝玩乐、说着违心奉承的话语……最后,他在千寻的引导下,逐渐将自己“吸取”的那些外物和妖怪们吐了出来,又变回了不会说话的小透明。他离开不属于他的汤屋,一步一步,坚定地和千寻上了列车,在钱婆婆家找到了归属。无脸男从想融入大环境的边缘人变成了满肚子他人特质、丧失自我,再到吐出不属于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回归本真。在这过程中,千寻是无脸男的引路人,是带无脸男回归本真的存在。整部影片中,也只有千寻坚持着自我,这也是小妹喜欢千寻这个角色的原因。总觉得小孩子应该对万事抱有好奇心,成年人顾虑较多才对。但在电影开头,千寻反倒对山洞那头充满不安和恐惧。进入小镇后,千寻都知道店家不在不能吃店里的食物,相反爸妈被香气吸引大快朵颐,像不管不顾的小孩子,接着爸妈被魔法变成了只会吃,毫无思想的猪。这不是暗黑童话,这恰恰是宫崎骏想表达小孩子单纯无污染,对未知事物抱有敬畏心理,而成年人早已历经现实洗礼,只剩贪婪。除了敬畏心,千寻更加宝贵的特质就是没有忘掉自己是谁。来到汤屋打工的都会被汤婆婆拿走名字。白龙为了学习魔法将自己的名字交给汤婆婆为他卖命,小玲说自己早晚会离开汤屋,锅炉爷爷还留着往返的车票。他们都是想离开却忘掉名字的人,所以才毫无保留地帮助千寻不丢失自己。这一路,千寻不仅一直没有丢失自己,还帮白龙记起了姓名,帮无脸男找回了自我,帮钱婆婆的巨婴宝宝学会独立。 有意思的是,平日溺爱宝宝的钱婆婆认不出变成老鼠的宝宝,而结尾处,千寻毫不费力就看出猪圈里没有她的父母。除了《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外,小妹曾一度以为只要是好看的日本动画片都出自宫崎骏之手。宫崎骏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光怪陆离的世界,故事内核丰富,人物设定出彩。 在迪士尼的公主还在依附王子时,宫崎骏作品中的每一位女主探求的都是“我是谁”以及“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部电影主题深刻但又没有观看门槛,每一个故事都没有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唯有不变的主题——爱和成长。当初看电影的小孩子长成了大孩子,有的还有了自己的孩子。无论是重温还是初次观看,《千与千寻》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就算再过18年,依旧能感动无数人。4.86亿的票房表现也让《千与千寻》密钥延期1个月,将延长上映至8月20日,还没有去看的朋友可以提上日程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N刷,每看一遍就会有新感动的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