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婚率增长背后,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爬虫爱书 2019-09-11

“你很好,但是我们性格不合”。近年来,离婚率一直都在攀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难以企及的婚姻之梦。有人感叹无法再相信感情,也有人赞叹这是社会的进步。

离婚率就是当年的离婚数字除以当年的结婚数字。根据民政部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人数为380.1万对,离婚结婚比为38%;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46.9万对,依法离婚350万对,离结比是26%。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我国离婚登记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北京离婚登记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离婚率增长背后,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民政部

婚姻观,是观察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小小窗口。离婚率不断升高的背后到底深藏着哪些原因,又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增加了新生代婚姻的不稳定性

离婚率增长背后,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首先应该追问的是,现在的婚姻主角是谁?在婚姻破裂的年轻人群体中,人们总能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看到“独生子女”的身影,要么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独婚姻”,要么单方是独生子女的“单独婚姻”,而双方都是非独生子女的“非独婚姻”在“80后”“90后”群体中就比较罕见。

从婚姻心理学角度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是婚内冲突的根本。不争的事实是,新生代婚姻的主体人口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长生态使其多少具有“唯我独尊”的特质,这似乎注定了独生子女的婚姻(无论是“独独婚姻”还是“单独婚姻”)内在的脆弱性风险。

很多新生代婚前并没有做好心理上的“角色准备”,不知如何为人夫为人婿为人父、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不太明白婚姻家庭经营之道,婚后还停留在未婚的心态甚至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激情过后往往归于平淡琐碎,冲突频仍,婚姻失语,最终成为两个熟悉的陌生人,不再浪漫甚至不再相爱。

独生子女化的婚姻形态似乎天然具有某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有些独生子女成人后缺乏独立的责任意识却有较强的自我个性,非常不利于婚姻家庭的融洽幸福。

独生子女的婚姻之所以相对脆弱,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和习惯或许适合谈谈风花雪月的恋爱却不一定适合走进需要责任和奉献的婚姻。害怕婚姻、放飞单身,这大概也是城市大龄“剩女”或“剩男”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也使得婚姻缺乏内在聚合力

高离婚率的背后可能还有“看不见的推手”,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偏高以来,性别失衡风险不断累积,近年开始显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婚姻市场的供需均衡性。可婚年龄段男多女少的人口生态失衡产生了婚配的“女方市场”,女性在婚配中拥有更大的优势和话语权。

这一方面导致女权的崛起,主要表现在,现代女性普遍有一份职业甚至属于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不再像传统家庭妇女那样依附于丈夫。另一方面,部分未婚女性容易被物质所诱惑,过度追求物质化、高彩礼、高成本婚姻,也给男方家庭造成很多压力,由此导致感情基础不牢,给婚后冲突留下祸根,这一点在我国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生活压力增大(如理财观念不同甚至投资失败都是诱因)可能导致婚后争吵不断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每一次争吵都是对感情和婚姻的一次伤害。

再者,现在的婚姻模式不少是“外表光鲜型”,讲颜值讲物质讲排场,缺乏内在的定力和聚合力。随着欲望爆炸时代的来临,个性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甚嚣尘上,金钱拜物教不幸成为“社会流行病”,婚姻成为个人谋取幸福的工具,而不再具备传统的神圣信仰。

此外,急剧的社会变迁导致了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离婚”变得非常容易和常态化,人们习以为常。爱情杯水主义成为“时尚”,爱情的纯洁度和专一性大打折扣。性的解放使婚外情、婚外性增多,加速了婚姻“围城”的瓦解风险。事实是年轻一代的婚姻不再像父辈那样牢不可破、坚如磐石,小众人口为购房假离婚则另当别论。

婚姻问题递增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社会的急剧转型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家庭关系的震荡。不平衡的社会转型会导致各种对抗性力量的产生,进而产生社会的裂变。我国目前真实不虚的高离婚率一定会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产生连锁效应,须提出预警。

离婚率的上升和家庭关系的震荡会殃及孩子,这是最大的负面影响。很多调查发现,不良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自私叛逆、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婚姻的失败、家庭的破碎极可能使孩子失去父母的正常关爱和家庭的亲情温暖,缺乏管教不能正常成长,留下看不见的心灵伤害,形成错误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残缺的原生家庭会给孩子的一辈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会注意到相反的一些案例,父母离异之后孩子在挫折中自强不息、超拔有为。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夫妻的冲突到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收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缺失,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将离婚事件对孩子的心灵创伤和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爱情简单,婚姻复杂,很多人在婚姻中缺少爱人的能力。婚姻面对的不仅仅是夫妻关系,而且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夫妻关系也不同于恋爱时的情侣关系,所以最重要的品德是包容、负责和信任。

爱情并不一定需要婚姻,但成功的婚姻一定要有爱情来保鲜。爱情需要在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中升华和巩固。爱人心就是拥有一颗“同理心”。爱护好婚姻的轴心关系,就是在缔造家庭的幸福。

提高爱心爱能,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包容性的大爱突破了“我”和“你”的对峙和分别,创造了属于“我们”的求大同、存小异的世界。用爱去迎接和化解挑战,才能在包容中成长,在和谐中幸福。一般来说,在和谐中收获幸福的家庭是因为彼此对爱的维护、坚持和升华——从对自己的爱扩展到对家人的爱以及爱屋及乌;家庭里面有很多的社会关系,都要细心处理好。只有用大爱、仁爱、同爱来维系和促进家庭关系的夫妻才可能享受到爱的甜蜜,“共同之爱”促成爱的成长和升华。

只有准确理解爱、实践爱,家庭的和谐和睦和美才可能达成。你之所爱也是我之所爱,我之所爱也是你之所爱,这就是志同道合,这就是“爱同和合”。同爱可以通过理解来实现,就是将我的爱放进你的爱当中,就是虽然我有不同看法但能理解你的做法。不计较,不比较,将小爱放进大爱中。培育共同之爱,是维护家庭幸福的可靠法门。

拿什么保护你?

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家庭

离婚率增长背后,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如何经营好婚姻需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三重关系?

夫妻关系突出一个“情”字(爱情要真挚),家庭关系突出一个“和”字(亲情要包容),社会关系突出一个“度”字(友情要适度,特别是与异性往要有度)。总之,要提高新生代中国人“爱人”之能力。成功的社会转型应该促进对婚姻家庭的持续保护。国家和政府要注意保护性力量的成长,同时抑制破坏性力量的蔓延,应该有所作为:

第一,离婚前冷静一段时间和劝和是必要的。有些离婚属于冲动式、情绪性离婚。有些非原则的婚姻小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政府和社会对婚姻维稳负有重要责任。如果双方决意分开,也可法律规定必需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相关部门需要组织爱心人劝解劝和、重归于好甚或化干戈为玉帛。当然,不排除有些根本不合适的“痛苦婚姻”“无情婚姻”“死亡婚姻”和“婚内离婚”名存实亡,解体比苦熬对双方都好。

第二,构建学习型婚姻文化。年轻一代缺乏风雨苦难的磨练,他们的婚姻缺乏应对挑战和危机的能力,缺乏同甘苦共患难的心理准备。婚姻是一所学校,需要在学习中成长。婚姻幸福取决于“婚前恋情”能否叠加“婚后爱情”。婚姻经营又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婚前要睁大双眼,婚后则要睁只眼闭只眼。婚后要多换位思考、多关心对方,平时多沟通,遇事多商量。多点包容,少点计较;珍惜缘份,难得糊涂;和为上,爱为贵;少抱怨、多自省。现代婚姻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重视婚姻的内涵建设和两性合作。

第三,可成立婚姻家庭指导师志愿者小组。化解婚姻风险与家庭危机,弘扬“婚姻道德”和“婚姻责任”,促进婚姻和谐与家庭幸福。帮助提升“青春期婚姻”和“年轻型家庭”的包容度和凝聚力,有关部门可考虑开设有公信力的婚姻家庭课堂和道德法庭,邀请一些专家、有威望的社会人士和婚姻经营成功者来组成一个个志愿小组,成为婚姻冲突的灭火器和家庭幸福的安全阀。

第四,开展创建中国幸福家庭评比活动。幸福家庭一定是学习型家庭、团结型家庭、互助型家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爱心爱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遇到不同意见,要冷静温和,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观点。语言和行为的粗暴有很大的杀伤力,要避免和克制。爱护好婚姻的轴心关系,就是在缔造家庭的幸福。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