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像木耳,雨后才现身, 透绿又水灵,味道很鲜美。 打一种野菜? 没错,答案就是应季野菜——地皮菜。 “喝”了雨水的地皮菜,透亮饱满便于捡拾 1 啥时候能捡到? ——大雨过后,“喝”足雨水的地皮菜,透亮饱满便于捡拾 一天的大雨过后,清晨的拨云岭,山林间的潮气仍未散去,漫山遍野的松柏上还挂着露珠。 “微微打湿地皮的小雨不行,非得是大雨过后,地皮菜才会冒头。”经常到山上捡地皮菜,刘让熟悉这种野菜的生长特点。 换了胶鞋,挎上竹篮,记者随着刘让一同上山。 沿着盘山小路走了一段,植被越来越茂盛。其间,刘让不时会俯下身来,扒开草丛看看。不多一会儿,就听见她说:地皮菜,找到了! “喝”足雨水的地皮菜,透绿水灵,摸上去像木耳一般,记者学着刘让的样子,轻轻用手一捏便捡了起来。怪不得村里人都说是捡地皮菜,而不是采摘地皮菜呢。 “咱得快点儿捡,待会儿太阳一晒,地皮菜就粘在地上,捏不起来了。”刘让解释道,地皮菜之所以叫地木耳,是因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泡过雨水的地皮菜,就像是泡发的木耳,透亮饱满便于捡拾。被太阳一晒,干了的地皮菜会呈薄薄一层粘在地上或石头上,不好找更不好捡。 捡地皮菜的月份,各地略有不同。在拨云岭村,每年6月至8月是捡地皮菜的好时候。 捡够一小把地皮菜后,刘让会习惯性用手抖抖,然后放进竹篮中。她说,贴地生长的地皮菜上,沙子、树叶、杂草等特别多,先抖掉这些,之后好清理。 看着刘让捡得起劲儿,记者也跟着卖力地捡起来,但不多一会儿,记者就已脚麻腿酸。捡多长时间够炒一盘菜呢?“得捡半个小时,地皮菜太细碎了!”刘让一边捡地皮菜,一边说。 刘让要半个小时才能捡够炒一盘菜的量 2 在哪里能捡到? ——其生长于岩石边、草地中,不是菌类而是普通念珠藻 地皮菜又名地木耳、地软、天菜、地踏菜等,虽说叫“木耳”,但它并非菌类。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地皮菜其实是普通念珠藻。这种藻体最初为胶质球形,其后扩展成片状,大的可达10厘米,状如胶质皮膜,干后呈黑褐色或黑色。 一路跟着刘让捡地皮菜,记者发现这种雨后才现身的野菜,生长地点分布颇广,岩石边、沙石上、草地中、树旁等均能见到它的身影。 “地皮菜适合长在阴暗、潮湿、无污染的地方。它在自然环境好、植被茂盛的山林中,见点儿水就能生长。这次看着有的不大一点儿,再有一场雨,就能长大不少。”刘让说,过去村里人穷,不少人上山捡地皮菜等野菜来吃。最近几年大家伙儿才知道,这地皮菜竟是个宝,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颇高。 不多一会儿,刘让的小竹筐里已有大把地皮菜 3 如何烹饪味儿最美? ——将地皮菜反复淘洗热水轻焯,裹上鸡蛋炒,喷香 捡的地皮菜拿回家后,刘让会反复淘洗,待表面的杂质都去除后晒干,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 每次食用前,刘让习惯用热水将地皮菜轻焯一下,再裹上土鸡蛋、放入韭菜进行翻炒。 地皮菜混着金黄色的土鸡蛋在铁锅里煎炒,鸡蛋迅速发黄、凝固,散发出香味,待鸡蛋发出嗞嗞嗞的声响时,关火盛菜。软软的地皮菜、金黄色的土鸡蛋、绿莹莹的韭菜搭配在一起,色泽鲜艳,口味鲜美,让人直呼过瘾。 刘让说,也有人家会将地皮菜、圆白菜和猪肉一起,调成馅儿来包饺子,味道很鲜。 采摘回来的地皮菜,要经过多次淘洗 地皮菜细碎,烹饪时可将鸡蛋直接打入地皮菜 地皮菜炒鸡蛋色香味儿俱全 |
|
来自: 昵称658178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