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画——蕴藏在画中的精神境界

 中欣 2019-09-11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者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寓含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作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的表达。

《寂静》

文人画画家是能诗善词的文人,任性率真的画家,也是重品德、积学问、知情达理的书法家。文人画在表现的功能上是诗情画意、简洁淡雅、清新飘逸的,色彩上是重水墨轻艳丽的,线条上是洒脱不拘的,题材上是自然野趣的,观点上是写意的,追求意象外的趣味。文人画家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源,在万象自在的脉络中,画源便潺潺的从文人心坎中流出来。

《高风亮节》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文人画家不仅是在作画,更是在描绘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感想,在画中实现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文人画”的境界:

虚幻之境: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气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是虚幻的事实,是人类根据已经得知的知识做出的一种判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实体性。中国的书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受“虚幻观”的影响非常大,在书画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天门山》

画外之境:与“虚幻之境”相关联的是“画外之境”。“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漓江渔歌》

寂寞之境:中国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寂寞到极致,让人感觉到宇宙的本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太湖含烟东枝引》

萧散之境: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萧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闲散舒适。而作为美学概念的“萧散”,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

《峡江图》

荒寒之境:与萧散之境相似的还有荒寒之境。荒,与萧散相似,寒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中国画多寒林图、寒松图、寒江图,多雪景、硬石、枯树、寒鸦、野鹤,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在梅兰竹菊等文人画常用题材中,荒寒之境也成为一种广泛的追求。这与文人的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的境界是相通的。

《寒梅图》

淡雅之境:云清风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的主流。文人画的主要美学追求是“淡而无味,含义隽永”。文人画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挥扫”。

《江南春色》

简约之境: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文人作画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家们,对简约的追求更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多求简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画的核心。简单地说,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把能省略的尽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双树图》

心灵之境: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向追求“灵性”转变。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丝路华章》

·end·

—传承华夏文明  缔造传世瑰宝—

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