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五十四集 澶渊(今河南濮阳)之盟(1) 后周世宗在位时期,大举北伐,一举收复了瀛洲,莫州、宁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等关南之地,周世宗对关南地区的收复为辽宋之间的争夺埋下了伏笔。宋太祖对辽采取防御性的牵制策略,来则掩杀,去则勿追,避免与辽发生大规模的直接交锋。不过宋太祖并未放弃最终收复幽云地区的目标,他设置封桩库,将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帛存放于此,积蓄金帛,从赎买到北伐两方面做准备。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宋太宗继承了太祖的遗志,分别进行了两次北伐,但是这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太平兴国四年的高粱河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宋太宗更是狼狈不堪,只身逃往涿州得以幸免。雍熙三年,宋太宗欲一雪高粱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军北伐,同样大败而归。老将杨令公陷入了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坚贞不屈,绝食三日,精忠殉国,昔日的无敌将军,无奈陨落于辽营。 杨业有七个儿子,但是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杨延玉,在雍熙北伐的过程当中,随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另一个呢就是非常有名的杨延昭,杨业在攻打瀛洲、朔州的时候,杨延昭都是先锋,在乱箭射穿手臂的情况下,他仍然奋战不止。杨六郎,实际上在家中排行老大,他智勇善战,率领官兵先后击退了辽军上百次进攻,令辽军闻风丧胆,辽人认定杨延昭乃天上六郎星宿下凡,所以称之为杨六郎。然而,杨家将虽然勇猛,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大局,两次北伐的失利,使北宋统治集团放弃了积极主动的国防战略,开始实施全面的防御部署。 在遥远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在辽圣宗和他的母后萧太后的治理下,走向鼎盛,于北宋转攻为守相对应的辽朝一方,却开始转守为攻。辽人不能坐视宋人在边境囤结大军,虎视幽云,辽朝开始采取进攻的策略。幽云十六州为石敬瑭所出卖,固然是中原人的耻辱,然而,对于契丹人来说,已经划为自己版图几十年的关南之地,被北周世宗所夺走,也未尝不是一种耻辱。 1004年,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全面爆发,辽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西路军五万人,目标是北宋的岢岚军,岢岚军会合并州、代州援兵,出战辽军,大败辽西路军。东路20余万辽兵大破唐河北岸的宋军,2此后,辽军兵分三路,一路向高阳关,祈州和武强一带运动,一路往东南方,骚扰德州、棣州、滨州,以此两路牵制关南的外围,一路全力攻取关南战略要地-澶洲。 辽军在瀛洲(今河北河间)遭遇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甚至连僧尼也参与了保卫战,这就是著名的瀛洲攻防战。辽军日夜攻城,击鼓吹号之声传遍四野,火把将暗夜照得犹如白昼,萧太后和辽圣宗更是亲自上阵,擂鼓助威,指挥军队奋勇攻城。战后,宋人缴获的铠甲、兵失、竿牌等物件达上百万件,进攻关南的辽军死者三万余人,无功而返。 瀛洲攻守战的胜利,并不足以解除北宋王朝的危险,当萧太后和辽圣宗进攻瀛洲时,萧挞凜转战外围,于十四日攻破祈州,一直南下,此举让宋廷震惊。兵锋屡挫的辽军,竟然不退反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深入,将要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是北宋都城的门户,也是北宋抵御契丹的最后防线,辽宋之间的决战将在瀛州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