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一直是上海人喜欢吃的水果之一。到了桃子上市的季节,满街飘香,各种品种的桃子争奇斗艳,其中最惹人喜爱的还是水蜜桃,那一只只圆圆的、红红的桃子,口感甜美多汁,气息香郁芬芳。 露香园的水蜜桃 沪上在明代就盛产水蜜桃。相传,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之子徐龙与,早在1600年前后已从我国北方引来硬桃,于今老北门外培育水蜜桃。 上海水蜜桃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王象晋1621年所著的《群芳谱》:“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群芳谱》共有十六册,详细地记载了明朝时的农事和植物的种类。 沪上露香园 顾尚宝系明朝松江府的进士顾名世之弟,1559年顾尚宝在上海县城内西北隅兴建园林,挖地时偶然发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露香池”三字,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于是就将园林取名为“露香园”,露香园又称西园。 据《前尘梦影录》记载:“顾氏归筑露香园,觅异种水蜜桃,种之成林”。这估计是在明嘉靖(1522-1566)末或隆庆(1567-1572)年间。 经过精心培育,露香园里的桃子品质非常好,“花色较淡,果实亦不甚大,皮薄浆甘,入口即化,无一点酸味,所以闻名遐迩”。
从黄泥墙到龙华 到清朝乾隆(1736-1795)后期,水蜜桃盛产区已转移到了城西南的黄泥墙。上海县人、农学家褚华在19世纪初期写的《水蜜桃谱》中提到:“今桃之最佳者,产黄泥墙、李代吾园(即今黄浦区学前街、龙门村一带)。” 当时,黄泥墙有卫姓桃园一座,栽培水蜜桃树三百余株,桃熟之际果实累累,远近争购,供不应求。 王韬在1875年出版的《瀛壖杂志》中赞誉:“沪中水蜜桃为天下冠。相传系顾氏露香园遗种。花色较淡,实亦不甚大,皮薄浆甘,入口即化,无一点酸味。最佳者每过一雷雨,辄有红晕。” 随着上海城厢人口的增加,老城区不断扩建发展,露香园水蜜桃在黄泥墙也只兴盛了一百多年。 到了同治(1862-1874)年间,水蜜桃盛产区又转移至龙华一带。直到上个世纪初,龙华一带所产的水蜜桃仍“遐迩闻名”。
引入江浙,传至海外 申城名桃不仅被江浙地区引种,而且还传至海外。 奉化水蜜桃市场 至于外地引种上海水蜜桃的细节,郑逸梅在《艺海一勺》中曾这样叙述:客居沪上的奉化人黄岳渊很爱吃上海水蜜桃,便从黄泥墙买了一株桃树,栽种于自己供职的静安寺附近的花衣店后天井。后来,一位奉化农场主将它移植到当地,经过精心管理,结出了硕果。 1844年,英国传教士将上海水蜜桃引入到英国,命名为“上海桃”。差不多同时期,有位植物学家将上海水蜜桃引入美国,育成著名的“爱保太”黄桃。这种桃树原种在乔治亚州种植,长成的两个品种的桃子形成了美国早期桃子种植业的基础。 红港水蜜桃纪念碑
红港水蜜桃
明治时代(1868-1912)日本引种上海水蜜桃,名为“上海水蜜”。据鹿儿岛大学一位教授介绍,日本岗山的白肉桃品种,是江户时代引入上海水蜜桃育成的;日本的“金桃”,则由上海水蜜桃与其他桃种杂交而成。日本学者菊池秋雄也作过考证,认为昔日美国和日本所引进的是上海水蜜桃中“白芒”品种,其果肉呈黄色,具有黄桃基因。 成为上海地理标志 1955年,莘庄镇果农柳四根从华泾乡截取部分龙华水蜜桃老树枝条,嫁接在莘庄镇西南面的陆昌庙桃园,所产的桃子桃形好、口味佳,这种和龙华水蜜桃有着血缘关系的桃子,当时被称为陆昌桃,颇受市民喜爱。 和龙华一江之隔的南汇周浦镇,成陆于隋唐以前,有1300多年历史,曾经是个人口稠密的大村落。上海开埠以后,成为浦东地区粮食和棉花的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
(综合:《上海水蜜桃的故事》作者 朱少伟,《上海——水蜜桃的故乡》作者 朱海平) 看懂上海粉丝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