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燕山茶社 2019-09-12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渤海国

正当中原陷入北方争霸、南方割据的乱局之时,北方蒙古高原的契丹人也在雄心勃勃地进行了他们的霸业战争。公元916年,后梁贞明二年,正在晋王李存勖与梁末帝朱友贞酣战于河北之际,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元神册,建都临潢府,契丹政权进一步中原化。

在解决完西方诸部族之后,契丹人下一步就是征服有“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渤海国建国于唐代中期,其汉化程度很高,制度完备、国力强大,契丹人有一句谚语叫“三人渤海当一虎”。即便是在完成契丹部族统一之后,阿保机也不敢轻易挑战渤海。

直到契丹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阿保机才完成了对渤海战争的准备。据《辽史》记载,“ 闰月壬辰,祠木叶山。壬寅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己酉,次撒葛山,射鬼箭”。在进行完神圣的祭祀之后,是年岁暮,契丹全军进驻商岭,进而趁夜包围扶余城(今吉林农安)。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阿保机

扶余城对于渤海而言是防御契丹的西方前哨基地,《渤海国记》云:“建国以后,常屯劲兵于扶余府,扞契丹也。”如果扶余失守,对渤海而言就极为危险了。天赞五年(926年)正月,契丹军队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府,兵临渤海都城忽汗城(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稾索牵羊,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至此,立国长达200年之久且具有高度文明成就的渤海王国从此灭亡。

同年二月,原渤海所属的“安边、莫颉、南海、定理等府及诸道节度、刺史来朝”,原渤海大部领土遂归契丹所有。于是,阿保机于渤海故地“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显”,同时遣使把兼并渤海之事通报给后唐。

如何治理刚刚征服的渤海呢?契丹人的办法是尊重传统,而强力控制。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忽汗城为天福城,册皇太子倍为人皇王以主之”,继海东盛国渤海之后,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个东丹国。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耶律倍

东丹国是契丹帝国的“国中之国”,有“东契丹”之意,而阿保机又为何会选择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呢?熟知契丹建国初期立储之争故事的话,就会知道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与次子耶律德光之争。阿保机与其妻淳钦皇后生有三子,长为耶律倍,次为耶律德光,三子为耶律洪古(李胡)。

阿保机在建元称帝之时,就册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但是在天赞元年(922年)十一月,阿保机又任命次子次子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样的安排着实有趣,契丹制度在很多地方是借鉴唐制。若依唐制,太子往往就会身兼天下兵马大元帅,而阿保机以长子为太子,却以次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似乎意味着储君权力被分解了,甚或意味着储君仍有变动的可能性。

耶律倍被册封为东丹王,东丹国也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地位,“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东丹国竟然可以不奉辽国正朔,自行建元称制,俨然一独立国家。东丹国对于契丹仅仅承担“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的朝贡义务。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契丹武士

契丹人为何能容忍东丹国拥有“国中之国”的独立地位呢?主要的原因自然还是渤海国情况复杂,虽然一时被武力征服,但强力统治势必难以长久。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拉拢渤海国旧有统治势力,除了册立耶律倍为东丹王,东丹国政治中枢依然留用很多渤海国重臣,譬如东丹国右大相原为渤海老相,左次相大素贤原为渤海司徒。

东丹国的独特独立地位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极可能是阿保机为了剥夺耶律倍皇位继承权而做出的一种补偿。按照常理,耶律倍身为皇太子,是明确的皇位继承人,断无出任藩国国王之理。

然而,阿保机却将太子册封为藩国国王,并给予特殊待遇,服天子冠冕,有自己的年号,东丹国的建立及完整的建制,其官吏任免,除了中央机构中的“左右平章事、大内相”等要害官职由辽朝政府干预任命以外,“以下百官,皆其国自除授”。

在东北建国二百多年的古国,文明堪比唐朝,被一游牧帝国灭国

耶律德光

上述这些安排,除了政治本身的考量之外,自然都是为了安抚耶律倍,而暂时没有易储,可能也只是时机不成熟。东丹国都天福城即渤海国原先的上京龙泉府,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距契丹上京临潢府甚远,东丹国建都于此,也有藩国拱卫中央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