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游记)

 塞外箫声寒 2023-09-26 发布于山东

时维九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田野的稻谷开始泛黄,燕子集群落在高高的电线上,筹谋南迁的事宜。秋天就这样循序渐进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从哈尔滨市的阿城区的金上京城遗址游览完,乘车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东京城镇,去探寻渤海国上京古城遗址。金国上京与渤海国上京,两个“上京”,位于两个地方,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族源上同属靺鞨族的粟末部。另外,辽国也分五京制,它的上京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

渤海国上京城遗址辖区镇叫东京城镇?此事让我很是费解。查资料得知,原来因渤海的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哈尔滨阿城区的金代上京城遗址以东,遂得名东京城。这个镇名字起得不太科学,特别是会让外地来此观光访古的游人感到匪夷所思。不过“东京城”这个名字,由来已久,清初就已经存在了。

快要到该遗址前,我们首先参观了一座专门介绍渤海国历史的主题博物馆——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运用巨幕投影、出土文物和文字图片,向游客全方位展示、介绍了渤海国不寻常的兴衰历史。这些在龙泉府遗址上出土的文物,不仅仅局限渤海国的历史,有许多明显是渤海国存系以前的文物。展览的有保存完好的如瓦当、螭首和柱础石等皇宫建筑构件;有造型各异的兵器及铠甲残片等军事装备;还有出土的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展品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广泛。

资料上说,渤海国(698-926),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族)粟末(部)联合其他部落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关于“东牟山”的地理位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在今吉林敦化西南的城子山山城;有的说,在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也有人认为,是今吉林和龙西古城。目前,学界公认大祚荣的都城震国,位于今吉林敦化的城子山山城。大祚荣一开始没有姓氏,就叫祚荣,后以“大”为姓氏。之后,他的后代继承者们的名字前边也都加了个“大”字。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这时,大祚荣已经不在用“粟末靺鞨”首领和“震国”的称号。公元762年,唐朝下诏将渤海升为国。——这就是“渤海国”的由来。

公元719年(唐玄宗开元七年),大祚荣去世,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

渤海国都城初驻旧国东牟山一带,公元742年,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将国都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公元755年,即唐天宝十四年,这一年正是中原发生“安史之乱”的那一年,大钦茂为避战乱,把都城迁到今牡丹江市宁安市的东京城镇,命名为上京龙泉府。公元785年,大钦茂可能忌讳位于西部的契丹民族,遂再度将都城迁往渤海国东京龙原府,即今吉林珲春。大钦茂死后,公元794年,第五代国王大华玙,将渤海国首都又迁回到上京龙泉府。

我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博物馆文物展品,匆匆去向上京龙泉府遗址。

离开博物馆不远,看见龙泉府外围城墙的正南门遗址。遗址在修复时堆砌的一些石料,强调遗址的存在。

我们继续赶路,还路过一座与这座古城遗址息息相关的千年古刹——兴隆寺。寺庙几经兵燹和自然火灾的焚毁又重建,寺庙也几经易名,如今寺庙有些内容早已不再是原汁原味了。但是寺庙里有些文物,还是“老物件”,距今至少有一千多年,或更早的历史时间,还是会引发人们怀古的热情。

有一个高丈余的石灯塔,又称石灯幢,使用玄武岩雕制而成,据说是渤海国时期的遗物。一千多年的岁月更迭,历尽劫波和岁月的风化剥蚀,依旧完好如初,真是奇迹,当之无愧是该寺的镇寺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前几年,还在这座灯塔的地宫里,发现佛舍利子。灯塔设计巧妙,每到佛节或庙会日的夜晚,僧侣们点亮灯塔上的酥油灯,就好像其地宫里的佛舍利显灵,放射出祥瑞的“佛光”,普照人间。

我们在镜泊湖景区看到一组雕像,展现的是,在契丹攻打渤海国时,兴隆寺方丈率领众僧,为保护佛舍利,与入侵者浴血奋战的故事。方丈与众僧一组群雕,雕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佛家弟子,不惧邪恶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群雕背景,就是兴隆寺的那尊保存千年的石灯塔。

还有比石灯塔更邪乎的两件神器,安放在一座佛殿门前两边。虽然资料里对这两样东西讳莫如深,但我一看就明白,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生殖崇拜物。这种原始宗教遗物,与其他地区早期人类留下的一些岩画,表现的内容大致相同。

这座寺院还有一尊石佛像,也是玄武岩雕塑。石佛像为释迦牟尼讲经说法造像,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据资料介绍,文革时期,这尊石佛像也未幸免于难,被人当作“四旧”扔到路边,身首各异。改革开放后,将这尊佛像经过修复,重新安置在寺庙原处。但我觉得佛像讲经时摆出的“兰花指”,雕刻得有些粗糙、生硬,没有像其它寺庙的佛像手指那么纤细、自然,可能是前几年仿制的。佛像两边的人物塑像是阿傩与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声闻弟子中的两位。阿傩与迦叶的塑像,好像是近些年修复寺院时配置的。寺院里的两尊石狮子和一件缺失碑石的赑屃,也是年代久远的文物。另外,寺院内生长着许多参天大树,树龄都该超过几百年了,成为香客许愿祈愿的地方,挂满了善男信女寄托心愿的红色飘带。

我们来到上京龙泉府遗址前,旁边有一处2021年制作的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二十分之一比例的龙泉府微缩景观。虽然制作过于简略,但龙泉府的大致轮廓和主要宫殿的造型和规模,都表达得很清楚。

资料上介绍,宫城南北720米,东西宽620米。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在宫城内共发现建筑遗址37处。

我们来到皇城的正南门,即人们俗称的“五凤楼”或“午门”。昔日曾有青砖碧瓦、檐牙高啄的大殿,位于高出地面5.2米,东西长42米,南北宽26米的建筑台基上。如今台基上依旧保留着66根巨大的柱础石,足以想象当年建筑规模的雄伟壮观。据说,这个皇城的正南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

宫城内的中轴线,就是这座皇宫的龙脉。沿着这一中轴线,分一号、二号……五号宫殿,这些宫殿样式规模用途都不一样,共同组成了皇宫的建筑核心内容,是渤海国君工作起居的地方。2010年发掘的宫城北门址,距离宫城五号大殿北近百米,遗址内发掘出大量宫门砖石等遗物。门下平整的地板石,由于常年车马行人通过,摩擦得非常光滑,见证着昔日人车流动的繁忙景象。

在二号宫殿东北不远处,有一口井沿呈八角形的石井,上有一座近年修建的六角攒顶的亭子。它就是传说中龙泉府内著名的八宝琉璃井。这口井水,龙泉府历代皇帝后妃王子公主等饮用过。

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1599-1672),降清。因投诚时在清兵平定江南之后,清朝不用。后因“煽惑人心”“巧辨欺饰”等罪名拟斩,后诏从宽免死流放到宁古塔。公元166132日(顺治十八年农历二月初二),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带歌姬10人出关。511日(农历四月十三)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

张缙彦来到服刑的戍所,见到吴兆骞、方拱乾等先期流放人员,“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过从甚密。之后,还发起“七子诗会”,他们诗酒唱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和单调的生活。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闰七月),他游历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篇史料价值很高的游记散文《东京》。谈到这口“八宝琉璃井”时写道:“三重宫殿……八角石井,雨水淳泓,尚可牛饮”。文中的“三重宫殿”,指八角石井的位置,张缙彦记载有误,应该在二重宫殿东北角。“雨水淳泓”说的是,当地雨量丰沛,地下水位高。“尚可牛饮”,意思是不用借助其它提水工具,就可以直接趴在井口边像牛一样低头饮用。

景区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在景区的遗址前,立标牌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特别是对遗址内的五大宫殿,分别对其宫殿进行微缩仿制,这样让游客会更形象地了解当年遗址建筑物的原貌。

遗址空旷的地方,种满了各种花卉,有百日菊、玉簪花等等,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叫人赏心悦目。我漫步在木板路上,闻花香、听鸟语,思绪游荡在千年的历史烟云中……眼前浮现出龙泉府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紫气飘荡、瑞鸟飞翔,洋溢着祥和安泰的氛围。御花园,亭台楼阁,假山怪石,点缀奇花异草。皇帝领着后妃、文武大臣,在皇宫大殿欣赏教坊乐工演奏的“宫廷雅乐”和表演的“百戏歌舞”……

我仿佛看见一位乌云叠鬓,手拿团扇的宫女,曳着长裙,款款走在庑殿长廊中。她漫不经心地抬起头,看一眼,是哪一只调皮的“知了”,在低垂的柳叶间不停地鸣叫……

“鼙鼓渔阳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长恨歌》)。公元916年,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立帝号,建立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天赞四年)十二月,耶律阿保机以“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为号,率部挥师东进,去攻打偏安一隅的渤海国。契丹大兵压境,仅用了23天,渤海国就扛不住了。契丹天显元年(926年)正月十四日(228日)“末代国王大諲(yin音因)譔(zhuan音撰),槀索牵羊,率僚三百余人出降。”耶律阿保机把他们以降臣放回渤海国。这时,渤海国出尔反尔,又开始与契丹作战,妄图复国,后被契丹镇压。渤海国历经229年(698-926),十五代国王的“海东盛国”,就这样灭亡了。

渤海国灭亡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改其国名为“东丹国”。意思是,该国在契丹东部,故称东丹国。改都城龙泉府为天福城。封太子耶律倍于其地,为东丹王。建元甘露(年号)。

渤海国末代皇帝大諲譔和他的后妃及族属,共300多人,安置到辽国的上京临潢府城(今赤峰林东镇)内。大諲譔和他的妻子,分别赐名“乌鲁古”“ 阿里只” 《辽史·国语解》记载,“赐諲譔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乌鲁古、阿里只是辽太祖与述律后接受大諲譔投降时所乘的两匹马名。渤海国这一战败国皇族人员,在辽国过得还算安逸,基本得到寿终正寝。其后人,基本同化于契丹民族中。

另外,在这次灭渤海战役中,辽人俘虏渤海国崇文等50多位级别比较高的僧人,迁往辽上京城里的皇家寺院——天雄寺,在这座寺院继续参禅修行。值得一提,近几年考古工作者找到了“天雄寺”的遗址。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七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陷渤海国班师的途中,病逝于一个叫扶余府的地方。辽太祖驾崩当日,有人传言,看见一条黄龙从扶余府腾空,消失在云中。随后又有人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化作一条黄龙升天了。于是,人们称扶余府为黄龙府。

关于这一段历史,《辽史·太祖纪》有详细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耶律阿保机)平渤海还,至此崩,有见黄龙见(现),更名。”

这个“黄龙府”,就是南宋爱国名将岳飞37岁那一年,放出豪言壮语,要北伐金国,“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那个地方。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安县。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太后述律平擅自主张“废长立幼”,让次子耶律德光即位。在东丹国,太子耶律倍心里极其不平衡,从此他消极颓废不好好管理东丹国的国事,整天不是出外畋猎,就是回宫里写诗作画,酗酒放纵。耶律德光把东丹国南迁到辽阳城(今辽宁辽阳),后改辽阳城为辽东京。耶律倍在耶律德光的排斥打压下,渡海逃到后唐寻求避难,未几被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所杀。

辽世宗天禄元年(947年),封耶律安端为明王,管理东丹国。辽穆宗应历二年(953年初),耶律安端死后,东丹国废,归于辽国。

女真族,初叫“靺鞨(mohe读末何)”。最早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靠渔猎为生,一直依附渤海国。辽国打败渤海国后,变成辽东丹国的属民。东丹国向东京辽阳迁移时,把原来编入辽国户籍的女真人也迁移到辽阳,这群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留在原渤海国山林里的女真人,因居住分散,户籍不在编,便留在原地生活,这一群女真人叫生女真。后来建立金政权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国称帝。

我们游览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大致沿着古城的中轴线,从宫城南门,一直走到宫城北门,看到一座座宫城大殿和其它建筑设施的遗址封堆。结合从“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看到的出土于这片遗址废墟的众多建筑构件,可以想象到当年建筑规模的宏大,以及渤海国一度繁荣昌盛的景象。

结束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游览,临行,我俯身采了一朵遗址园区中盛开的玉簪花,手捧蓝蓝紫色的花朵,它像极了古代某个宫女遗失在这里的一枚翡翠玉簪,仿佛从其上边还能闻到来自千年前的淡淡的幽香……

【塞外箫声寒/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