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介绍一款代茶饮,可以补气固表。其用料简单,只有两味药。用法得当,效果显著。 材料:黄芪 15克 菊花 10克 做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黄芪 又名黄耆。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内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白菊 白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中部、东部、西南广泛栽培为著名的观赏植物。又名甘菊、杭菊、杭白菊、茶菊、药菊。白菊花内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华医学研究表明,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 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了介绍菊花的药用功效外,还意味深长的记载了神话一则: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成仙。荆州记言,湖广久病风赢,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岂是群芳可伍产哉?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药用选方: 1. 用於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菊花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於疏散风热,故常用於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 2. 用於目赤昏花。 菊花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多与桑叶、决明子、龙胆草等同用,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若肝肾不足,目暗昏花,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 3. 用於眩晕惊风。 菊花性寒入肝经,能清热平肝,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钧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实肝风症,如羚角钩藤汤。 4. 用於疔疮肿毒。 菊花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