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精、气、神

 渐华 2019-09-12

导语

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老当益壮话肾精
中国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冬日里下了一场大雪,商朝末代君王纣王和妲己在鹿台上观赏雪景。忽然看到西门外,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在过河。老人在冰冷的河水中光脚走得很快,一点也不怕冷;而那个年轻人却哆哆嗦嗦,不敢前进。纣王于是问妲己:“奇怪,怎么会有这种事?”妲己说:“陛下不知,老者不怕冷,那是因为他是父母年轻精血正旺之时所生,肾精充足,体质健壮,因此虽已年老,但遇到寒冷的天气,还是能够抵抗。至于那个年轻人怕冷,是因为他的父母生他时已经过了壮年,气血不足,他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先天之精就很弱,虽然年轻,身体却已衰弱,还不如那个老人,因此遇到寒冷就先害怕了。”纣王不信,于是命人把老少两人带了过来,结果证明确实像妲己所说的那样。
 
中国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是维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质。所以《黄帝内经》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从来源上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指中医理论中的“肾”所藏的生殖之精。此精得之于父母,是构成人体、使人具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因它来源于先天,并有繁殖后代的作用,所以称为“先天之精”或“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人们日常摄入的饮食水谷,即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变成为有营养的精微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中,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日常的生命活动,保证人体继续生长发育。这种水谷之精微是由脾胃与其他脏腑协作所化生,故称其为“后天之精”,叉称为“脏腑之精”。后天之精输布到全身,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含血、津液等物质。后天之精同时又能滋养先天的生殖之精。
 
中医认为,人体的心、肝、脾、肺、肾都可以藏精,但统归于肾,所以肾能主藏全身之精,是生命之源泉。肾精充足,则全身精都充足,精足则气盛而生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于抵抗不良刺激,不易得病;精气衰少,则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均差,容易体弱多病。注意保精,在养生与防病治病中都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以及“未老先衰”的年轻人。一些人从小身体虚弱主要是因为先天不足,也就是肾的不足。
 

▲清人著《按摩导引养生秘法》

《黄帝内经》中亦记载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其中提到的“天癸”,男女皆有,是指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阴精。一般女子7岁、男子8岁左右,肾中精气开始充盛,就出现齿更发长的生理现象。当女子14岁、男子16岁时,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就产生了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于是,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按期排卵,月经来潮,从而具备了生殖能力,人也进入了青春期。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盈逐渐趋向衰退,性腺也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亦渐趋下降,以至消失。因此,肾精的盛衰,密切关系到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衰老与死亡的全过程。 
 

独特的“气”

“气”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生命力的精细物质,也是构成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气”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无形的,是万物生机的本源。

 
人作为万物之灵,自然也离不开“气”。人需要不停地呼吸,吸入新鲜的气,同时把废旧的气吐出去。当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会把桌上的纸和尘土吹起,可以看到气的存在。中国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时,古人便把棉絮放在人的鼻孔旁边,看棉絮是否动,如果棉絮不动了,说明人的“气”没有了,已经死了,可见气对人的重要性。但这种呼吸之“气”是我们能够看到、感到的,而“气”还有很多无形无象的存在形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它。《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体内的气按照生成及功能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又名“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生来就有,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由于元气来源于先天,所以又称其为先天之气。元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是统率全身所有的“气”。元气充沛,各脏腑之气就强盛协调,抗病能力强。如果失去了元气的统率,则群龙无首,人体内就会出现气机混乱,容易得病。
 
宗气来源于人的呼吸,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所以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坚守在人的体表防止外来病邪入侵。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卫护肌肤,抗御外邪入侵;二是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卫气属于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营气,又叫“营阴”,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能够温暖滋养全身皮毛。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所绘药物彩图

总的来说,气有五大功能。一是推动功能,指的是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和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二是温煦作用,指的是人体的体温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保持恒定,另外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也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三是防御功能,即卫护肌肤、抵抗邪气侵袭的功能。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就是气保护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四是固摄功能,指的是气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异常损失的作用。五是气化功能,是指气通过运动产生各种变化,主导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以及相互转化,即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神奇的“神”

“神”,是中医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神”原本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自然现象(包括生命)的内在规律。从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到人的生长壮老、气的升降浮沉,都受一个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就是“神”或叫“神机”。《黄帝内经》中提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表达的就是此意。

 
具体到人体上,“神”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感知力、情绪、意志等;而广义的“神”是指人内在的生命力及外在表现。中医学理论中“无神”、”形与神俱”等,都指的是广义的神;而“神乱”“神昏”等则指的是狭义的神。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源于先天之精而产生,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而健旺。人体先后天之精充足,形体得以充养而健壮,神气亦随之旺盛;一旦脏腑精血亏损,形体失去营养而羸弱,神亦随之衰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神的健旺与衰弱,反过来,我们也能通过神的健旺与衰弱来推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广义的神,也就是人内在的生命力,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有很多外在表现,比如目光、气色、神情、语言、呼吸、体态、脉象等。因此,观察病人神的旺衰,既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中医诊疗活动也非常重视“神”,如诊断病情时要重视患者“神”的盛衰,治疗中注重安心凝神,强调静养调护。形神关系和精气神关系,是中医理论体系乃至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体系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形与神俱”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精、气、神相依而不相离。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医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