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类口服降糖药怎么选?专家来解惑了!

 abarn老牛 2019-09-12

不想错过界妹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本文中,李光伟教授和陈璐璐教授将共同解析磺脲类药物的应用优势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来指导降糖药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降糖疗效、低血糖风险、体重影响、潜在副作用、成本和患者偏好”,但目前对不同降糖药进行系统分析以比较这些效应综合影响的研究较少。

为了使患者和医生能够在众多降糖药中做出适合的用药选择,一项基于模型的荟萃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纳入了229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710个治疗组,共计121,914例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6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和二甲双胍中的24种降糖药在降糖疗效、体重变化和低血糖风险方面的差异。

结果显示[1]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疗效好,其中格列齐降低HbA1c达1.04%,优于DPP4-i,SGLT2-i和TZD;

在不同磺脲类药物中,格列齐特有效降糖且低血糖风险低,相对于安慰剂组,格列齐特低血糖风险(3.6%)低于格列美脲(8.9%)、格列本脲(10.2%)和格列吡嗪(13.9%)。


李光伟教授
繁花渐欲迷人眼,磺脲依然“傲江湖”
针对中国 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的特点,降糖疗效仍然是选择降糖药物时的首要考量因素。近年来新型降糖药不断涌现,尽管在心血管保护方面有所差别,但DPP-4i、GLP-1RAs和SGLT-2i等不同口服降糖药的降糖疗效存在一定差异。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磺脲类药物的HbA1c降幅大,其中格列齐特HbA1c降幅达1.04%,优于新型降糖药DPP-4i(HbA1c降幅:0.58%~0.72%)、SGLT2-i(HbA1c降幅:0.65%~1.01%)和传统降糖药TZD(HbA1c降幅:0.62%~0.98%)。


随着新型降糖药物的上市,T2DM临床治疗有了更多选择,但磺脲类药物因其直接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降糖疗效强、治疗性价比高,仍然是各国指南高度认可,且在全球应用较为广泛的常用口服降糖药之一。
陈璐璐教授
扬长避短,格列齐特有效控糖且低血糖风险低

在新型降糖药物不断推出的当下,如何看待传统降糖药,尤其是促泌剂的地位,这篇综述结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尽管与其他非胰岛素促泌剂口服降糖药相比,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相对较高,然而由于磺脲类药物具有确切的降糖能力、无消化道不良反应、长效制剂依从性好等特点,目前仍是临床十分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不同磺脲类药物因其作用机制的细微差别及药物代谢时间不同,低血糖发生率亦存在差异。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四种磺脲类药物的降糖疗效相差不大,其中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的HbA1c降幅较格列本脲和格列吡嗪大,但是格列齐特的低血糖风险(3.6%)明显低于格列美脲(8.9%)、格列本脲(10.2%)和格列吡嗪(13.9%)。

GUIDE研究显示格列齐特缓释片组低血糖发生率(血糖<3mmol/L)低于格列美脲组;ADVANCE研究中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基础的降糖治疗,其严重低血糖年发生率仅为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为基础的降糖治疗的 1/4。

综合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的结果,不同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各不相同,其中格列齐特的低血糖风险最小。

 结论:

格列齐特缓释片作为经典的二代磺脲类药物,是T2DM治疗的基础药物。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比较,格列齐特降糖疗效优势明显;与其他磺脲类药物比较,格列齐特有效控糖且低血糖风险低,在同类药物中有肯定的优势。

专家简介

李光伟教授

李光伟,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内科及内分泌科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享誉极高的学术地位。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蜜月期”的诱导,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称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其中《柳叶刀》系列三篇。是爱思唯尔2017年中国1600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2004年被列为国务院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七、八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现兼任老年保健研究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医科院糖尿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专家简介

陈璐璐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糖尿病与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内分泌及糖尿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J of Diabetes》、 《 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JCEM、 《Diabetes 》中文版、《Diabetes care》中文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及编委。

承担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研究、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支撑计划、卫生部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湖北省卫生厅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及专业文章250余篇,其中SCI文章67篇。

参考文献:

[1] Maloney A,et al.Clin Pharmacol Ther. 2019 May;105(5)1213-12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