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赵抃 :天地涵容百川人,晨昏浮动两潮来(上)

 真友书屋 2019-09-12

赵抃在后世的名声主要在工作业绩方面,他被称之为“铁面御史”,《宋史·赵抃传》中的首段就有这样的话:“人有赦前伪造印,更赦而用者,法吏当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后不造,不当死。’谳而生之。”

这个故事说赵抃在地方任职时,当地有个人因犯法被抓了起来,此人的罪行是伪造官印,那时正赶上天下大赦,但此人的造伪行为发生在大赦之前,而到了大赦之后,这个人又拿出来使用,法官觉得此人的罪行不在赦免之列,准备将其处死。然赵抃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个人虽然制造了假官印,但此人在大赦之前并没有使用,而在大赦之后又未曾造伪,所以,将此人判死罪有些不妥,于是这个人的性命得以保住。

这个故事虽然不大,但在很多文献中却均有记载,看来大家都首肯他这种以机智的思辨方式来救人。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私造公章是会被判死刑,如果这条法律到今天还生效的话,那造假章者不知该杀多少回,有时候看到被查一次者,所伪造的公章就在千枚以上。

以这件小事来看,赵抃像是位宽容的人,但从他的经历来说,赵抃又疾恶如仇,《宋史》上称赞他:“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

赵抃撰《清献诗钞》,清康熙十年吴之振古堂刻《宋集钞初集》本

看来这位赵抃专盯着达官贵人的恶行,为此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比如文天祥在《赣州重修清献赵公祠堂记》中称赞他:“历仁宗、英宗、神宗,以忠亮纯直为时名臣。”不仅如此,赵抃还是一位廉吏,他当年到成都任职,前往此地之时,竟然不带任何家当与随从。这么说好像有些绝对,因为他还是带了两件珍爱之物,比如宋神宗听到了传闻,而后召见赵抃时当面问他:“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看来,赵抃前往成都时带去了一把琴还有他养的一只仙鹤,因为皇帝的赞誉,使得他有了“一琴一鹤”的清廉之声。然而似乎赵抃的所爱也不仅仅是琴与鹤,我从他的诗作中还发现他另有一好,赵抃写过一首《新定获龟继得梓漕携之赴官》:

买自桐江数岁前,洁中轻外欲巢莲。

同麟荐世宜为瑞,邀鹤寻真定得仙。

肯示吉凶贻后悔,只随呼吸到长年。

主人幸不烦供养,俾托轺车看两川。

此诗作于宋嘉祐元年,赵抃从睦州知州位置上离任,前往梓州任梓州路转运使,而此次他再次入川,带去的却是一只乌龟。从诗中可知,这只乌龟他已经得到了数年,他认为乌龟跟仙鹤一样,都是吉瑞之物,并且能显现出吉凶,所以他到哪里都要带着这两种灵物。赵抃真的认为龟、鹤很灵吗?我无法印证这个判断。以我的猜测,这是因为他感觉到跟人打交道远不如跟动物打交道来得容易。

赵抃在朝中任职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王推行的变革在朝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这种状况令王安石有点心灰意冷,他向皇帝提交了辞呈,一些朝官准备废止王所推行的“青苗法”。其实赵抃也一直认为“青苗法”操作起来很不方便,但他觉得既然王制定出来了,不如让他实施,以便让王自己清楚他所提出的方式并不实用。后来王安石的变革得以实施,并且王不管社会有怎样的反应,强硬地推行他的主张,这个结果让赵抃未曾想到,为此赵大感后悔,于是他向皇帝上奏折反对此事,但为时已晚。无奈,赵抃只好要求外放,离开朝中前往杭州任职。

墓旁被砸烂的赑屃

即使如此,皇帝仍然对赵抃很信任,后来赵抃去世,皇帝特命苏轼为其写了一篇很长的神道碑文。其实赵抃在朝时,他就跟苏轼有交往。赵抃退休回衢州时,苏轼还写了一首《赵阅道高斋》诗寄赠,此诗的前半段是:

见公奔走谓公劳,闻公引退云公高。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不知高斋竟何义,此名之设缘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缘未尽余伊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