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阴沉,一个戴着孝箍的男人在江边独自站了许久。这是父亲生前常来钓鱼的地方。 一年前,就是在这里,肖琳劝父亲和他一起去省城生活、到大医院治病,却被父亲一口回绝。 父亲要留在老家新县箭厂河乡,继续寻找一位失散多年的亲人。 想到这里,肖琳掩面痛哭。丧父之痛让他更加理解了父亲的坚持,他决定继续寻亲,替父亲完成遗愿。 这条寻亲之路,跨越了三代人。 肖家要找的人,是肖琳的曾祖父——革命烈士肖永贵。肖琳对曾祖父的全部了解,仅来源于一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这张纸已经破损泛黄,但对于肖家格外珍贵,纸上正反两面不过200字,“肖永贵同志于192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团政治委员,不幸于1933年5月26日,在四川省洪口镇光荣牺牲……”年龄和遗物两栏,均是空白。 ▲ 肖永贵《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1954年,证明书被转交给肖琳的爷爷肖子三。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肖永贵的东西寄到家里,肖子三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父亲是生是死也无从得知。 肖永贵离开家那一年,肖子三只有8岁,后来流落街头,以捡破烂为生。直到见了这一纸证明,肖子三才知道,原来父亲早在反三路围攻的战役中牺牲。 6年后,不到40岁的肖子三离开了家乡,怀着一丝希望前往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或许还能在那里找到父亲的埋葬地。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还得了肺病,跑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地方找了一个月,就为了找自己父亲埋葬的地方,那该多么艰难。”肖琳曾听父亲讲起这段往事,当年爷爷肖子三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继续找下去,只能遗憾而归。 这位老人在1981年因为肺气肿去世,肖琳的父亲肖显明曾在病榻前,听肖子三诉说着心里的“放不下”。肖显明知道,“找到肖永贵”,今后应该由他继续完成。 在肖琳的印象里,父亲一直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常四处奔走打听曾祖父的消息。肖显明向来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唯独对此非常“较真”。 肖琳想起当时父亲要在肖家的祖坟,为先祖肖永贵设计一处衣冠冢,想让他落叶归根,还因此和刻碑工匠起了冲突。父亲执意要把牺牲证明书上的所有字都刻在碑上,工匠嫌不划算,“只能刻100个字,多一个都不行!” 那天,肖琳老远就听到了胡同深处的争吵声。他赶过去拉开两个人,劝父亲在一旁歇息,又走过去和工匠商量。 “你刻一块碑多少钱?” “一千。” “就是10块钱一个字,我还按10块钱给你,200个字,全刻上,行不?” 工匠默不作声,在一旁盘算着全刻上去的收入,父亲皱着眉头强调:“钱不差你的,但石碑上的字,一个也不能少!” 在回去的路上,父亲告诉肖琳,每天只要他一睁眼,想起找先祖的事情,心里就十分不舒坦。肖琳宽慰父亲,从爷爷到父亲,找了48年了,不急在一时,还是身体更要紧。父亲却说:“我老了找不到,就让你找,你老了还找不到,就让你儿子找。” 这句话,肖琳一直记在心里,肖家的这份守候与期盼亦从未减弱。 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2015年夏天,肖琳带他去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父亲还是一早就出门钓鱼,坐在江边,面色却比往常凝重。 “怎么没放辣子?”父亲捧着肖琳送来的午饭,用筷子挑了两下。肖琳知道父亲爱吃辣,但父亲这咳嗽病一直不好,他便经常“忘了”放辣椒。 父亲吃着饭,肖琳拿起鱼竿,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出了心底的想法:他想把自己的饭店盘出去,带父亲去省城生活,到那边的大医院好好治病。 “你曾祖还没找到,所有的亲戚都在老家,这⼀走更不知道怎么找了。”父亲最放不下的依然是寻找先祖的事,“咱当地政府,也在找当年参加红军的人,我想你曾祖,很快就有信了。”说到这里,父亲才面露一丝微笑。 肖琳拗不过父亲,只能暂时松口,“等拿了体检报告再说吧。” 没想到的是,医生告知的结果却是“只剩半年了”。 肖琳近乎崩溃,他站在路边泣不成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怎么可能……” 父亲反倒格外冷静地安慰肖琳:“这没啥,做人都有这么一天,你现在工作家庭都挺好,也不用我操心。我唯独放不下的,是找你曾祖的事。”说罢,从兜里掏出叠好的那张牺牲证明书,递给肖琳。 肖琳犹豫了很长时间才接过这张纸,他多么希望父亲能健健康康的,今后他陪着父亲一起找,多久都可以。 父亲离世后,肖琳决定留在家乡,他找人用最好的木材做了一个相框,把证明书裱了起来,就挂在自家的饭店里。 望着墙上的证明书,肖琳想起自己高中毕业时选择参军入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父亲说起曾祖父的过去,受到了曾祖父精神的感召。肖琳曾在部队图书馆见到过曾祖父的名字,一份团级干部名单上写着:第十师29团政委,肖永贵。 这是他第一次在牺牲证明书之外的地方,见到曾祖父的名字,“那一刻我很高兴,感觉离找到曾祖更近了。” 而此时,肖琳站在饭店里,告诉自己:“曾祖,我一定要找到你。” 后来的几个月里,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电台的声音里,人们知晓了这条特殊的寻人启事:
每当有客人来店里吃饭,也总是被相框里的证明书和寻祖启事吸引,也有老兵会站着认真读完所有字,然后向肖琳点点头以示敬意。可惜的是,两年过去了,肖琳依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这场寻找,似乎看不到终点。 一天晚上,肖琳收拾好饭店准备打烊,刚走出门听见手机通知声,才想起来手机忘了拿。因为疲倦,他有些不耐烦地回到屋里,瞥了一眼手机,看到了一条让他难以置信的弹窗: “头条寻⼈ | 寻找河南籍烈⼠肖永贵的后人” ![]() 弹窗的另一头,连起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工作人员小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从档案室抱来一大摞资料,里面记载着烈士人员有限的信息,小杨一边对着电脑更新记录,一边用便签条写下无人认领的名字,再贴到英烈墙相应的名字旁。 ![]() 在长长的英烈纪念墙上,这些黄色的便签条越贴越多,偶尔才有几张被取下——当小杨和同事联系上烈士后人的时候。 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因战争残酷,年代久远,其中1万7千多名烈士没有姓名,有姓名记载的外省红军烈士仅218人,其中就有肖永贵。长期以来,前来祭扫的后人不足10位。 直到去年7月,今日头条发起了“寻找烈士后人”项目,借助今日头条的平台、技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烈士寻找失散亲人,帮助英烈魂归故里。 小杨得知了之后,尝试用头条寻人平台发布了几条信息,没想到真的有了回音。肖琳看到那条弹窗后,第一时间与川陕烈士陵园取得联系,想要确认真假,很快收到了答复:“有你曾祖的名字!就在我们烈士陵园里面!” ![]() “我们要一起去川陕烈士陵园祭拜曾祖父了。”36岁的肖琳兴奋地告诉家人,“我们找了64年都没找到,结果看到了今日头条的推送,半天时间就找到了,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半个月后,肖琳和当年爷爷肖子三一样,前往四川通江县,而这一次将不会再失望而返。一路上交通顺利,肖琳想到先烈们曾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行军,心怀感恩。 在烈士陵园所在的山下,肖琳踏着长长的台阶,一步又一步,沉重而坚定。工作人员帮他在英烈墙面前找到曾祖父肖永贵的名字,指着远方陵园里的墓碑告诉他,曾祖父就在安葬在这片土地下。 肖琳穿过一条狭窄的路,站在众多无名烈士墓碑之间,深深地鞠了一躬。“曾祖父,我们终于找到您了。爷爷,爸,你们的遗愿,我完成了。” ![]() 肖琳久久不愿离去,看着眼前近两万个烈士墓碑,思绪万千。他有幸找到了先祖长眠之处,可依然有这么多先烈与后人失联,就像回不到故乡的游子。肖家三代人的寻根之路终于结束了,而更多的烈士后人,或许还在无尽地等待中。 好在当大数据等网络技术介入,依靠头条寻人这样的平台,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正在逐渐被缩短。 大面山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烈士陈自刚,曾在当年英勇地完成了占据山头的任务,却在收拾战场时被一个奄奄一息的敌军军官放了冷枪。陈自刚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3岁。 侄孙陈军感叹:“大爷爷牺牲前,还没有成家,家里也只有一张他的烈士证,人也不知埋在哪里。找到大爷爷是全家几代人的梦想。” ![]() 多年以后,陈军才通过头条寻人找到了他的墓碑。截至2019年7月7日,“寻找烈士后人”项目与国内106家政府部门及烈士陵园、纪念馆进行合作,已经发布4193例烈士寻亲案例,成功找到其中438位烈士的亲属。 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将会一直进行下去,而烈士后人们也如肖家三代,从未停止过寻找自己的根。 小时候,肖琳曾听到村里最老的老人说起曾祖父的相貌,四个字,“一表人才”。后来,最后一个见过肖永贵的老人也去世了,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祖父的样子。 然而,肖琳深知,在每一个先烈后人的心里,这份深入血缘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