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恭宗赵㬎资料简介

 庶民临风 2019-09-12

  宋恭宗赵㬎, 又称少帝、 幼帝, 因其年号德祐, 又被称为德祐皇帝。 他由幼童到皇帝,由皇帝到囚徒,由囚徒到和尚,最后又被元朝皇帝莫名其妙地赐死。这位破国亡家的可怜皇帝的一生,的确颇有传奇色彩。

  咸淳十年(1274),度宗一病不起,遗诏太子㬎嗣位, 由于新君刚刚4岁,群臣奉请理宗皇后谢太后垂帘听政。 赵㬎是度宗皇后全氏所生, 全皇后是理宗母亲全夫人的侄孙女,她初入宫时,理宗召见她,疼爱地对她说: “你父亲死于王事,实在可怜!”全氏却说:“妾父虽然可怜,但淮、湖一带百姓更可怜。”理宗见面前这位大家闺秀贤淑通达,深明大义,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当即传旨,立全氏为太子妃。这样一位克己奉国的皇后,自然不会恃子而骄、擅权蠹国。

  当赵㬎以幼冲之年步入政治舞台时, 宋朝江山已是危若累卵, 摇摇欲坠了。 蒙古铁骑还在继续南进,局势已经无法收拾。

  鲁港之役

  咸淳十年的上半年,元军攻下襄樊后,忽必烈召阿术等还朝,阿术说: “这次作战,发现宋兵日益虚弱,大不如前,今不灭宋,时不再来。”忽必烈下旨调兵遣将,决定不失时机地给南宋小朝廷以最后一击。他任伯颜为统帅,水陆并进,消灭南宋。九月间,伯颜分二十万大兵为两路: 一路由博罗懽、刘整率领,进攻淮南,直取扬州; 一路由伯颜亲率元军主力,吕文焕率水军作前锋,自襄阳出发,沿长江东下,攻占杭州。

  进攻淮南的元军被宋兵牵制在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刘整因受伯颜的压抑,不能抢到首先渡江的功劳,怨愤成疾,死于城下,结束了可耻的叛徒生涯。

  伯颜率军三路并进,企图攻占郢州(湖北钟祥),遭到了宋将张世杰的顽强抗击,未能得逞,便越过郢州南面的黄家湾堡,沿汉水南下,攻占沙洋(今湖北沙洋)。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伯颜率兵向鄂州进逼,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水军,汉阳及鄂州的南宋守将相继献城投降。伯颜留下部分蒙古兵守卫鄂州,自己率军沿江东下,因为沿江许多州郡守将都是吕文德、吕文焕的部属,元兵所到之处,这些吕氏旧属都望风归降。恭宗德祐元年(1275)正月,伯颜所率元兵到达江州 (今江西九江)。不久,宋将范文虎在安庆府献城投降。

  元兵占领鄂州后,京师太学生集体上书,呼吁 “师臣”亲征,贾似道不得己,在临安开建都督府,但他害怕刘整,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 (1275) 正月,他听说刘整已死,才高兴地说: “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他抽调各路精兵十三万,用船载着无数金帛辎重,甚至带着妓妾,船只浩浩荡荡,绵延百里。途经安吉,贾似道的座船在拦河坝上搁浅,千余兵丁下水也无法拖动,只好换船继续前进,队伍开抵芜湖。这时,贾似道还幻想走开庆元年 (1259) 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而派人与元朝江州知州吕师夔联系讲和,又放回元朝俘虏,并送荔枝、黄柑给元朝丞相伯颜,表示愿向元朝称臣纳岁币,只求元兵撤退。伯颜不予理睬,挥兵进攻池州 (今安徽贵池)。南宋池州知州王起宗望风潜逃,通判赵卯发坚持固守,城破前夕在桌上写了“国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妇同死,节义成双”十六个字,同他的夫人雍氏双双自缢而死。

  池州失陷后,贾似道将精锐七万人交总统诸军的大将军孙虎臣,屯于池州下流的丁家洲,又命夏贵领战舰三千五百艘横列江上,他自己则率领后军驻扎在鲁港,准备同元兵决战。伯颜令军士砍柴放在数十个大木筏上,扬言要用火攻烧掉南宋战船,使宋军日夜防备,疲惫不堪。伯颜见时机成熟,便水陆并进,攻击孙虎臣军。孙虎臣在两军接战时,跑到其妾的船上,宋兵以为他逃跑了,一时大乱。夏贵自鄂州败后,就已被元兵吓破了胆,这时也不战而逃。贾似道在鲁港见夏贵逃回,惊慌失措地鸣金收兵,使本已惊乱的宋兵争先恐后地逃走,伯颜乘势追杀,许多宋兵落水溺死,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所带的军资器械,全部成了元兵的战利品。他慌忙与孙虎臣乘快船逃到扬州。

  鲁港之役的溃败,使南宋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伯颜继续沿江东下,于三月进驻建康 (今南京市),在建康分兵四出,进攻两浙的无锡、常州等州县,很快逼近临安,南宋守将都望风而逃,赵家王朝已处在灭亡的前夕。

  奸臣毙命

  贾似道逃到扬州后,不作战守准备,却上书请求皇上迁都,由于一些大臣反对,太皇太后没有答应。当时情势危急,以恭帝名义下诏勤王,将领们多不至,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领兵前来,收复饶州。张世杰立下战功,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被在朝中执掌政事的知枢密院事陈宜中怀疑,说他有降元嫌疑,于是掉换了他的军队。

  陈宜中因为依附贾似道,短期内升任执政。贾似道失败后,其慕僚翁应龙携带都督府的帅印逃回,陈宜中询问贾似道所在,翁应龙竟不知道。陈宜中考虑到贾似道此时也许已死,即使不死,也会失势,便心生一计,上书太皇太后,请诛贾似道以正误国之罪。谢太后虽不明真情,但对贾似道却竭力庇护,只罢去了为他而设的平章军国重事和都督诸路军马的职务,并且说:“贾似道勤勤恳恳地辅佐三朝,怎么能因为一时之罪便忍心这样对待他呢?”贾似道罪大恶极,谢太后对他的从轻处分,不足以平众愤。

  七月,太学生及台谏侍从官纷纷上疏请杀贾似道,这使贾似道害怕起来,也上书太后,一面把鲁港之役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夏贵、孙虎臣,一面不住地哀求活命。谢太后无奈,只好将贾似道降职三级,命他回绍兴私宅为其母守丧,可是贾似道死死赖在扬州,不肯回去。左丞相王爚认为贾似道既不肯为国尽忠,又不肯为母尽孝,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应下诏严责。贾似道没法,只得回绍兴,但绍兴的地方官关起城门不让他进去。于是朝廷改命贾似道去婺州 (今浙江金华) 居住。贾似道犯下的滔天罪行,人人不容。因此,又有御史孙嵘叟等上书请求将贾似道斩首正法,谢太后仍不允,只命将贾似道谪居建宁府 (今福建建瓯)。此旨一出,大臣翁合立刻说: “建宁是名儒朱熹的故里,即使是三岁童子也能辨别美丑,听到贾似道的臭名都要呕吐,更何况见到他的面目! 请将贾似道流放到广南的远恶荒州。”许多朝臣都随声附和。谢太后只得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派人监押到循州安置,并抄没了他在临安和台州的家产。

  贾似道独断三朝,迫害宗室,福王与芮一直对他恨之入骨,此时趁机募人作监押官,命他在途中除奸。当时绍兴府有个县尉叫郑虎臣,他的父亲被贾似道排挤,刺配远方,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担任押送官。这时贾似道虽已谪居在建宁府的开元寺,但仍不忘享乐,身边除带有大批行李和家属之外,还带了数十名侍妾和许多珍宝。郑虎臣一到建宁,立即除去贾似道的众多侍妾,并没收了他的珍宝,但贾似道仍留下了“王生”、“沈生”两名最漂亮的侍妾。在押送途中,郑虎臣又撤去了贾似道所坐轿子的顶盖,让他在初秋的烈日下挨晒。轿夫们一边走,一边用杭州方言唱着自己编的歌曲,尽情地嘲骂贾似道,这滋味,长期作威作福的贾似道怎能受得了。

  一行乘船到达南敛州黯淡滩时,郑虎臣又暗示贾似道自杀,说:“水很清,何不就死在这里?”贾似道知道朝中有谢太后庇护,便厚颜无耻地说: “太皇太后许我不死,如有诏即死。”九月,贾似道到达漳州后做了个恶梦,预感到自己将死,就赖在漳州不走,一住就是三天。押送官催促他继续南行,但只走到离漳州城南五里的木绵庵,又住了下来。他想想自己的罪恶,看看眼前的现实,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为死得舒服些,就服冰片自杀,谁知吞下超量冰片后,并没有立刻死去,只是频繁泻肚。是让他这样死去,还是亲手杀死他?郑虎臣知道杀死朝廷命官,自己也难免一死,但让贾似道轻易死去,又很不甘心。思前想后,他终于下了决心: “我为天下人杀贾似道,虽死何憾!”于是,郑虎臣走进厕所,扭住贾似道的前胸,提起他的整个身体,狠狠地向地上摔了几下,贾似道便一命呜呼!

 国破家亡

  德祐元年正月,忽必烈令伯颜直取临安。十月,元兵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南宋知州姚訔 (yin银)、通判陈炤、将官王安节、刘师勇等奋勇守城,元军攻城不下,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筑垒,连人带土一起作筑垒的材料,日夜进攻不息。十一月十八日,元军进行总攻,两天后常州城破,姚、王英勇牺牲,刘师勇以八骑突围到平江(苏州)。伯颜下令屠城,全城上万人被杀,只有七人伏在桥坎下幸免于难。元兵随后又攻下独松关,临安危在旦夕了。

  十一月底,临安人心惶惶,左相留梦炎弃官逃跑,谢太后命吴坚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时,来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谢太后再次感到伤心。原来,奸臣贾似道被罢职后担任宰相的是他的同党陈宜中,遭此多难之秋,不见他有什么治国良策,却专事蒙蔽太后和幼小的嗣君,谎报军功。一片战乱之下,他关心最多的竟是不关痛痒的科举、士大夫求退以及差遣。后来,他到了福州,竟把杀死贾似道的郑虎臣杀死。陈宜中做宰相,使将士离心,城池或降或破,所剩无几。南宋许多朝臣也毫无斗志。这年三月,元军第一次逼近临安,临安城实行戒严,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竟乘夜逃走,朝中为之一空。更令人捧腹的是,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示御史台和谏院大臣弹劾自己,以便卸职逃走,但这步手续还没来得及完成,就仓皇出逃了。谢太后听说后,便起草了一份诏书,张贴在朝堂上,把那些忘掉皇恩的臣子好好数落了一顿,诏书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家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的。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里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厉声斥责,后面还附列了赏罚措施。言犹在耳,这次丞相自顾自地逃去,上朝的大臣也仅剩了六个匹夫。谢太后没法,派使臣柳岳到元军请求伯颜退兵讲和。伯颜说:“汝国得天下于小儿,亦失于小儿。天道正是如此,还要再说什么呢?”拒绝了南宋的要求,柳岳无辞可对,只好退还。伯颜进平江,陈宜中又派陆秀夫、柳岳等人为使再赴元军,情愿称姪纳币,若无不从,再降称姪孙。当然,伯颜兴师动众,要的是大宋江山,而不是要收个赵姓皇帝当姪孙,他断然拒绝了南宋的要求。太皇太后谢道清本来没甚见识,局势危急,更是一任陈宜中摆布,此时智竭计穷,旦夕惶惶,便想向元称臣,奉表乞和,这连陈宜中也觉面子无光,谢太后泪流涟涟地说: “假如能保存社稷,称臣也不足惜。”于是派遣监察御使刘岊到元军营中奉表称臣,上元主尊号,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可是太后怎么知道,消灭宋王朝是忽必烈的既定国策,元帅伯颜怎能答应,必欲使宋朝君臣出降。刘岊返报消息,太皇太后召集群臣会议,还是想不出摆脱困境的法子。第二天晚上,元军前锋抵达临安外围北新关。文天祥、张世杰等大臣请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转移海上避难,自己率兵背城一战。陈宜中认为这样做是冒险,不表同意,但暗地里又为谢太后定策投降。谢太后也认为宋朝气数已尽,战、守、走都办不到,只有投降一路可走。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传国玉玺,并递上降表,哀乞元军统帅伯颜体恤上天好生之德,网开三面,延续宋朝国祚。降表上说:“臣㬎正值幼年,不幸国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以致贵国兴师问罪。我并非不打算趋吉避凶以求苟全,怎奈天命有归,我又能逃往何处! 现在谨奉太皇太后 (谢太后) 之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地现存州郡,悉数送给圣朝,为宗社生灵哀乞请命。还望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致断绝,使赵氏子孙世世有靠,那么一定不忘大德!”

  伯颜接受降表后,即派使者通知陈宜中,让他前往商议投降条件,并且捎信说:“非宰相不能讲和。”消息传回临安,陈宜中不敢前去,连夜逃往温州,翌日,谢太后只好加封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出面议降。文天祥到元营后,大义凛然,与伯颜进行说理斗争,梦想继续保持宋王朝,结果被元兵扣留,后又被押往北方。

  二月初五日,在伯颜精心策划下,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脱去了黄袍的小皇帝赵㬎, 率领降元的文臣武将宣布正式退位, 并遣使四出诏谕各州县投降。 随后,元将张弘范、唆都等,奉伯颜之命接管南宋京师,撤消官府衙门和皇家侍卫军,封闭府库,收缴史馆图籍档案和百官符印告敕等物。三月,伯颜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临安,谢太后打算和小皇帝赵㬎一同觐见, 被伯颜拒绝。 第二天, 元军便差人送来了元世祖的诏书, 要赵㬎速往大都 (今北京) 朝见元朝皇帝。 使者入宫宣读诏书, 读到免牵羊系颈礼时,其母全氏哭着说: “承蒙圣天子仁慈,留你一条性命,还不赶快拜谢!”年仅七岁的赵㬎懵懂无知,由众人搀扶着跪拜行礼,然后跟母亲全太后和少数侍从离临安北上。谢太后因有病暂缓启程,不久也被押解到大都。

  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从公元960年开始的赵宋王朝统治,至此实际上也结束了。南宋亡于元朝,是宋腐朽统治的必然结果。一条贯穿始终的主和畏战路线加上累代战争虚耗殆尽的国力、军力,怎能抗衡生机勃勃、曾横扫欧亚大陆的“巨无霸”帝国?对此,用天命观是不能作出解释的。可事有凑巧, 小皇帝赵㬎及年号德祐,掐头去尾正好合出后周的亡国年号显德二字。后周是以孤儿寡母为政,被宋朝灭亡,宋朝灭亡之时恰也是寡母幼儿当政,这就是“得之于小儿,失之于小儿,”一语的来历。于是有人写诗讥讽说: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为僧被诛

  德祐二年(1276) 三月, 少帝赵㬎被掳北上。 一路凄凄惶惶、 悲悲切切, 于五月二日到达大都。虽然他们一行在路过瓜州 (今江苏扬州东南)、真州 (今江苏仪征) 时,宋军曾多次拦路营救,但这么一点兵力,哪里是元军的对手! 他们阶下囚的命运,已无法改变了。

  此时,元朝对宋的战争虽已接近尾声,但陆秀夫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昰(shi是),卫王赵昺(bing丙)仍在继续抵抗,新征服的地区也是干戈四起,鼓鼙声声。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落难的少帝仍然具有潜在的号召作用,只有妥善地安置他,才能广为招徕南宋那些尚未归附的文臣武将,于是封赵㬎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从此,南宋的德祐皇帝便成了元朝的瀛国公。元朝统治者此举多半是为了宣传,虽然表面上优礼有加,可实际上瀛国公母子及其那些随从人员只能在高墙深院中度过无聊的时光。元世祖忽必烈对全太后忍辱偷生、不肯尽节殉国而鄙夷不屑。五月十二日夜,跟随全太后一起北上的南宋宫人陈氏、朱氏和另外两名宫女,因不堪凌辱,在沐浴整衣之后,焚香向南方祝祷,然后自缢身亡。朱氏还留下了一首悲怆凄楚的诗: “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死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忽必烈命人砍下四人的头颅,悬在全太后寓所以示羞辱,但全太后因为儿子太小,尚须照顾,忍辱含垢,不肯轻生。后来,全太后因为不习北方水土,想回南方定居。忽必烈的正宫蔡必皇后看她孤苦无依,三次向皇帝说情,但忽必烈害怕引起南宋遗民思念故国,揭竿抗元,不准所请。

  至元十九年 (1282) 底, 忽必烈忽然下诏说: 瀛国公赵㬎、 翰林学士赵与 (piao栗)不宜居住大都,应立即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瀛国公赵㬎与宋朝宗室赵与迁到大都已有数年之久,一向小心谨慎,与人无争,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何况赵㬎年仅12岁,为什么不宜居住大都,必须迁往偏僻的蒙古腹地呢?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告诉忽必烈,根据他观察星相的结果,土星侵犯帝座,必将有人危害皇帝,应该加以提防。接着中山(今河北定县)有人自称宋王,聚众千余,声言进大都劫取文天祥丞相,京城也有一个叫薛保住的男子上匿名信说有人要为文丞相起兵。虽然事后查明,以上诸说都是伪造出来的,但忽必烈仍然感到拘系于囹圄之中已经四年之久的文天祥和12岁的赵㬎, 构成了对元朝统治的威胁, 于是便把赵㬎发遣到上都, 并在大都杀害了文天祥。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第二年正月,忽必烈以制造谣言、妄传书信、欺骗朝廷、企图领赏的罪名,杀掉了上匿名信的薛保住,接着又把已经降元的宋朝官员统统迁往内陆。赵㬎的母亲全太后则奉命削发为尼, 居住在大都正智寺, 以后便悄然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五年 (1288)冬天, 忽必烈突然赏赐瀛国公许多钱财, 19岁的赵㬎不禁受宠若惊。但事隔十天,忽必烈又下诏让他去吐蕃学佛法,即日登程,不得有误。就这样,一个曾经君临天下的帝王,出家当了和尚。尽管当时南宋已灭亡十二年之久,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也已大体稳定,忽必烈仍然对这个瀛国公处处设防,防止意外的麻烦。但忽必烈即使不这样,这个没有一兵一卒的瀛国公又能怎样呢?

  瀛国公到了吐蕃,长期居住在萨加大寺,很快便学会了藏语藏文,曾任该寺总持,改名合尊法宝。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他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并且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大师,一些比较深奥的佛家专著都出自他的手笔,藏族史学家把他列入翻译大师的队伍之中,他为汉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可惜,瀛国公的这段改造生活只出现在藏族典籍中,不见于汉文记载,一般人便无从知晓了。

  至治三年(1323),已经年过半百的瀛国公突然被赐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原因是他写了一首语涉讥讽的五绝: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诗中的黄金台用的是一个典故,是战国时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土台、上置千金以招天下贤士的故事。

  这一句被人解释为他抱怨自己是台下客,未受重用。林和靖是宋代著名的高士,性格恬淡,无意功名进取,结庐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年没有涉足市廛,终生不娶,在居住处植梅养鹤,人称他是梅妻鹤子。他死之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这在元人看来,瀛国公以林和靖自比,而林和靖结庐的钱塘 (临安) 又是南宋的都城,更证明瀛国公是借题发挥,怀念故国,其意在煽动天下人心,可怜他百口莫辩,竟为此而送掉了性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