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多年的书,课堂改了多年的革,回忆起来,的确不知如何进行授课了。反思我们的课堂,思绪万千,感慨多多,让学生“学”怕学不会,让老师“讲”怕听不懂,课上我们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论怎样,笔者认为不要丢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学科素养,会正确使用学科语言。
开设某一学科,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化学就要培养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和性质间的联系的意识;物理就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运动和力结合的思想;数学就要培养学生数形等结合的思想;语文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欣赏等。除此之外,还要要让学生会正确使用相应学科的语言。
二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方式,会运用学科特点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其思维方式就不同。比如放在桌上的一个苹果。从物理角度将要进行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从生物上分析它属于哪个品种;从化学上分析它的主要成分及性质如何;从美术学科分析它的色彩及形状等等。所以,不同的学科将会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进而运用不同思维去分析问题。
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该问题我们都很清楚,课堂的改革主要就是从“用何种方式和途径来获得知识而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来进行的。是采用灌输式、还是启发式、还是体验式?是死记硬背还是融会贯通?最理想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格和情操,在学生身上能体现学科教师的优点。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仅仅是强调的师生感情,关键还是当这一天教师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影响。老师的言行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很自觉的就对老师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能集所有课任教师的优点于一身。
新手上路,欢迎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