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川 2017年由线装书局出版 《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专著。 电话:13303031961 邮箱:nch610524@163.com 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基本态度 如果我们试图追求更高级的教育理念。那么,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提炼这个更高的教育理念,就成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遗传基因’为教育目的”。 一谈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大多数人会想到唐诗、宋词;一些人会想到诸子百家;少数人会想到《易经》;极少数人会想到汉字。没错,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结果”,是“精神”的表现形式和“精神”探索的结果,而非“精神”本身。 中国当代教育,和自孔子以来的教育出现的教育问题实质是一样的。我们努力在“成果”的传承上。这种努力愈是充分,实际上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就变得愈来愈无力。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就像一个家族企业的世家子弟,尽管我们在努力秉承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保持效率水平,有一天我们的企业还是倒闭了。作为这个企业掌舵人的世子,一定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很努力,也很好地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下场呢?”其实很简单,祖先最优良的品质或精神他没有继承下来,他继承的是祖先这种精神的成果而非“精神”本身。 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财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人文关怀下的科学精神”。很多学者在反思中国科学发展进程时,往往对这种精神持一种否定态度,说中国没有独立的科学精神。这是错误的,也是无知的,更是危害极大的。因为,它不仅会否定和怀疑中华民族精神的正确性和伟大之所在,同时也会将我们引领进西方纯粹科学观的危险境地,更会将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灭亡之路。 所以,将“人文关怀下的科学精神”有效传承下去,是对中国教育本质反思的结果。起码在人的生命体、思想和意识形成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将这种追求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可能大多数教育家会反问,我们现在重视双基的教育,不正是这种理念的追求吗?答案是否定的。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既有知识的成果,而非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及这个成果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价值和启示。 我们在小学就会学习“猪、马、牛、羊、家、旦”这些字。我们要教会学生读音、字义、书写方法、组词、造句等,但这些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里面包含着我们的祖先怎样的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这种思考又怎样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审美取向和科学发展?这种文化追求、审美取向和科学发展又在书法、诗歌、绘画、戏曲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工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怎样具体展现出来?这种思想、艺术和科学的追求又怎样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这种民族气质对中华民族的社会进程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得到解答。 解答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这种人文关怀下的科学探索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资源。能够认识到这个资源的宝贵价值,我们就能够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比较准确地传给下一代。 简单地说,我们不是追求既有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既有知识“为什么”的解惑。我常跟我的孩子和学生们讲,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你能问出三个以上递进的“为什么”,说明你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关于这个问题,能准确解答自己或他人提出的一个“为什么”,说明对这个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能回答三个“为什么”,说明知识结构和知识总量,对认识这个问题有足够的支持作用,具备将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的基本能力。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改革,似乎有了一点向这个方向追求的意愿。遗憾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为它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没有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健康”和“高大”的“遗传基因”,到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无论他怎样努力,结果还会是个“病体”或“侏儒”,自然他就不可能成为钱学森期盼的文化巨人和科学巨匠。 用中华民族先哲们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引领我们的教育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早已存在的教育智慧,《三字经》可以说是这种智慧的代表。将这种智慧光大开来,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巨人和科学巨匠,会在不远的将来慰藉尚未远去的钱学森的灵魂。 对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认识问题 教育不是学校能够独立完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但学校教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个计划?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自主意识的不断觉醒;学校的教育功能在不断下降,社会的综合教育功能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但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紧密关系,将这种教育功能放大到教育单位和国家意识无法左右的地步。而且,它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将充当更加重要的教育者角色。如何按照国家意识将诸如此类的社会教育功能,融入国家的教育计划,可能是现代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具有更大和更现实的挑战意义。 近来关于影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给青少年成长带来危害的报道越来越多。表面看来这是影像资料流通、网络经营和通信运营商的管理问题,追究其管理责任,净化市场环境,监督产品品质,无疑是国家法制和市场监管职能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考察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这是科学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给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时代。第一次是国家和阶级产生的年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扩张。人类这两次革命性的发展阶段,促进了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昂贵和惨重的。人类丑陋的本性和残暴的本能几乎都在这种进步的变革中暴露无遗。可以这样说,人类今天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用生命和鲜血浇灌和营养出来的鲜花。 如果说那两次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与今天发生的一切有什么不同的话,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两次变革与进步是由点向面不断推进的。第一次变革用了人类大概三千年的时间。第二次变革用了人类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在这两次变革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妇女和少年儿童,女性变成了男性附属,少年儿童成了仇恨、贪婪等人类丑陋本性最适宜成长的土壤。 如果把今天数字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革称为第三次革命的话,首先深受其害的依然是少年儿童。 但其对人类的影响却会远远大于前两次。因为这一次科学技术引发人类进步的变革与前两次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前两次的变革是由点及面,有很长或较长的时间过程。受到伤害的少年儿童,或死于杀戮,或死于饥饿,能够完成其完整人生历程的数量相对较少。第二,宗教和文化等人类进步、向善或抑制本性的社会氛围和教育力量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数字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革,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了解自然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好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但是我们人类为此将付出怎样的代价,恐怕思考的人不会太多。 如果应对不当,“数字革命”可能成为人类自掘坟墓最为锋利的镢头;今天的“数字革命”的受害者——少年儿童,会成为“人类自掘坟墓”的超级战士。这样的结局,远比核武器厉害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