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人团圆》 作者/萧放 节选自《话说中秋》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 中国节日的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更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
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中国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如此生动而浪漫。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而在《周礼》一书的《春官》篇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习俗。 因为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故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称'果子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神明、庆贺丰收。
关于中秋节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一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到了隋唐之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秘色彩慢慢消退。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却是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张祜《中秋玩月》云:'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秋月常常引发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如白居易所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当然,这是敏感、多愁的士人的中秋。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就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 南宋马远《对月图》 ∆ 明代唐寅(字伯虎)《嫦娥执桂图》
中秋 · 品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日夜湓(pén)亭望月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次韵陈无逸中秋月食风雨不见》 溪月当圆夜,看云起暮愁。 层阴连积水,伏雨暗清秋。 白璧难容玷,明珠不可求。 每因观节物,转觉此生浮。 《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 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 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 谁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 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 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 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 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中秋 · 习俗 ![]() 皎洁的月光, 照亮心中的思绪, 也向远方无法团圆的亲人, 遥寄一份祝愿, 人间系情事, 何处不相思。 ![]() ![]() 与亲朋小酌一杯桂花酒, 聊过去,盼未来, 也咽下对家乡的眷念。 ![]() ![]() 天清如水,月明如镜, ![]() ![]() ![]() |
|
来自: 鲜艳小花 > 《央视夜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