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海宛平南路600号出品的“神经饼”——时刻提醒我们鸡娃之余注意下精神健康。 说到中秋节,如果大家马上想到了“背古诗”——恭喜你,你是典型的中国人。 这并不是源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cuī)化(cán),而是传承了古典文学中独有的——“意象”。 说起一个“月”字,你头脑中马上浮现出月华如洗、相思怀人、华灯初上、玉兔捣药、嫦娥蹁跹…… 但若是和一个英国人说“moon”,他大概是联想不到“miss”的。 要说中国人第一次把月亮和思念建立关联,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及至两汉,月在皎洁、明亮这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情感色彩,月下怀人的意象初步形成。 到了南北朝时期,月下怀人的范围逐步扩大,友人、家乡皆可借月而思。无论是羁旅舟中还是秋风塞上,无论是危楼凭栏还是把酒长亭,月光照耀之处,皆是情感寄托之地。 文学巅峰唐诗宋词自然少不了“月”的身影,而且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多是出自其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以古诗词最后一颗明珠——清朝纳兰性德的作品作为本期收尾吧。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诗中的名句?请留言回复所选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