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节不过十五,气不过初一”什么意思?农村老话有道理吗?

 三农小毛 2021-03-04

文/农夫也疯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今年的中秋节你有回家和家人团圆吗?中秋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到了中秋节,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也会抽空回一趟老家,因为在外打拼了多年,看着别人一家团聚,肯定思乡之情也是最浓的,恨不得马上飞回家乡和家人团聚。今天农夫要和大家分享的这句俗语是“节不过十五,气不过初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还有道理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次听到这句俗语的时候,农夫的理解是过节不会超过农历十五这天,而生气不宜在农历初一这一天。不过后来想想这个又没有道理,因为像中秋节、元宵节这些传统节日就是在农历十五啊。估计不少人也和农夫一样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句俗语和我们很多人所理解的过节、生气是毫无关系的。

要想搞明白这句俗语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因为这句俗语中的“节”和“气”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气长期以来都是农民进行农事劳动的参考依据。其中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其中节气主要包括“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余下的十二中气则为“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每年的十二节气都是在农历每个月开始的那几天,主要是集中在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一直到初十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一个节气是超过了农历十五。同样的十二中气在农历的日子都是在十五以后,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等一直到到廿六,廿七这些后半月的日子,而基本不会到了月初一。那这是为什么呢?

二十四节气能够一直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是非常有智慧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也有价值的。这是古人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大自然运行规律进行观察、推算和总结出来的,而且恰好对应上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公转关系。我们知道地球每绕太阳公转15°就是一个节气,换算成时间,大约是15.2天。这是固定的时间,只要地球的公转规律和轨迹不变,就意味着每隔15.2天就出现一个节气。每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0°开始的,到了最后一个节气“大寒”345°就结束了。

如果一个月的时间恰好是两个节气的时间,起点也和24起点一致,那么月开头的点和月中就和两个节气恰好重合,这可以理解成节气和中气的由来,即节点、中点。但不管是公历还是农历,都没有和二十四节气百分百的对上。这是因为24节气是按阳历太阳回归年来制定的,阴历的月是以月亮圆缺朔望来制定的,阳历月大31天,月小30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阳历月,阴历月一年误差约11天。节气在阳历月较固定,只差一两天,而在阴历月就差大了,但“节不过十五,气不越初一”,多是在这范围内,不过也有例外的。

因为阴历三年要置一闰月,十九年就要置七闰,在置闰月前后就会有特殊,特别是置闰五六七这三个月时就会有例外,因为夏至前后节气用时比冬至前后节气用时差不多有一日之差,冬至前后节气用时不满15天,夏至前后节气超过15天,最多有超八九个时辰的。所以,在闰月五六七这三个月时,就会有例外了。例如在2017年闰六月,立秋节就落在闰六月的十六日上,超于十五了,处暑气落在七月初二上,又超初一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