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锐聊二十四节气:节是节,气是气丨今日秋分

 skysun000001 2022-01-12
*以下根据齐锐于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古观象台的部分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字数丨2491字

阅读时间丨6分钟(高效速读,可选1分钟精华版)

图片

授课老师:齐锐,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副研究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天文爱好者“星空大会Star Party”创始人

* 注:全文共3篇,本文为第2篇
第1篇见《齐锐:天文学是科学之祖,文化之母

图片



春夏秋冬是怎么来的?“年”和“岁”是一样的吗?阴历、阳历、农历又如何区分?为何老中医开的药方剂量不超过5天?

严格来讲,“年”和“岁”其实是不一样的。岁,是阳历的概念,是观测太阳运行规律得到的。年,是阴历的概念,由月亮的运行规律决定的。岁和年之间差了10来天,每3个轮回就将差出一个月,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就需要让阴历和阳历对齐。

所以,就有一个新的历法——农历。

关于二十四节气,有细心的人会发现,去年冬至是2020年12月21日18:02:12,会精确到几时几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节气的定义是指太阳来到这个等分节点上的时间,它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每年都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因此,二十四节气是标准的阳历。

在天文学中,气、候分指不同的意思。一年24分,为二十四气,一气分三候,一候大概5天左右。以冬至为例,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中医开方子剂量一般不超过5天,就是因为中医认为5天后人体物候都会有所改变。




图片

秋分·悬日


图片
图自网络

今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正东正西的街道如长安街,很多摄影爱好者在天桥上架起长枪短炮拍照,近处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远远的长安街尽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缓缓落下,这是非常壮观的悬日现象。

除了悬日奇观,古人称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他们注重捕捉节气物候变化,洞悉天地之间一花一鸟的瞬变,处处展现生活的智慧。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可生活得精致多了。

如今,可能很多人连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具体是什么都不清楚,为了记住二十四节气,不少人背过下面这首小诗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分别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一年会被分成24份?

去年逢冬至之时,高山书院邀请了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齐锐为同学们分享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及二十四节气背后的科学渊源。


年岁


唐代诗人刘希夷有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么,岁和年有什么不同吗?这也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概念。

岁,是阳历的概念,是观测太阳运行规律得到的。一岁是从冬至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经科学计算,可以精确到365.2422天。

年,是阴历的概念,由月亮的运行规律决定的。月是指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53天。从正月初一开始,数12个朔望到下一个正月初一,一年大概354.36天。

如此一来,岁和年之间差了10来天,每3个轮回就将差出一个月,历法与四季物候就不符了,保不齐哪年的正月初一都不在春天,跑到秋天去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就需要让阴历和阳历对齐。

所以,就有一个新的历法——农历。农历每隔三年就要置闰一次,增加一个闰月,使之对齐,而这一年中就有13个月约380多天,叫闰年。农历把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因此也可以称为“阴阳合历”。


一岁分阴阳


通过圭表测日影,古人发现一年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分别是日影最长的冬至和最短的夏至。通过这两个时间点可以把一年分为两半,叫“一岁分阴阳”。夏至到冬至为阴,冬至到夏至为阳。

由此,一岁分阴阳是将一年分为了阴阳两半——春与秋。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在写史书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冬、夏只是两种状态,代表两个时间点,而不是像春秋分这样的时间段。


一岁有四时


古人同时也发现一年中有两个日子,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叫平分点或日夜等长点,古书写“日夜分”,一个是在春天的日夜分,一个是在秋天的日夜分,我们现在称为春分/秋分。

冬至、夏至,加上春分、秋分两个平分点,我们会就得到一年的四个阶段,叫“一年有四时”。春夏秋冬,古人称为“四时”。

在西方语言中,同样有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分别有对应的单词,Solstice(至),Equinox(分),二至二分,这是东西方的共识。


四时八节,分至启闭


图片
四时八节,分至启闭

《左传》写:“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意思是只要到了分、至、启、闭这4个时间点,就要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分,指春分秋分;至,冬至夏至。那么,启、闭又指什么呢?

“启、闭”在中国古代指一年时间的八分点,上半年就“启”,即立春(即古人认为春天是开始于立春),立夏;下半年叫“闭”,即立秋、立冬。

一年八分,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在英语里我们找不到对应的词。


二十四节气:

月始为节气,月中为中气


古人在八分法的基础上,继续三分,为什么是三分?因为中国人很喜欢三,他们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便有了一年24等分,也就是黄道(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等分24份,这24个分割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点之间大约15天多一点。当太阳到达其中的某一节点上,就代表一个节气的到来。

有细心的人会发现,去年冬至是2020年12月21日18:02:12,会精确到几时几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节气的定义是指太阳来到这个等分节点上的时间,它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每年都不一样。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形成。《逸周书·时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为: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与汉代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顺序略有不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古人除了观天,还善于观察惊蛰、清明这样物候。汉代以前是先惊蛰,即小虫子蛰伏醒来,再到雨水;而到了汉代,雨水比惊蛰来得要早,清明谷雨也是一样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气候曾经发生过比较大的变化。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就论证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并不是所有的节气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节气还是有所区分的。

一月之启始称为“节气”,就好比竹子的竹节,一个月为一节。每个月中间还有一些在月之中的,叫“中气”,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

《汉书》:“启闭者 ,节也。分至者,中也。”也就是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节气,而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都是中气。

图片

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统称“二十四气”,但从清代开始,人们慢慢搞不清楚其中的关系,所以笼统地以“二十四节气”代替行之已久的“二十四气”。其实“二十四气”才是符合中国古代正宗的称呼。

中国历法中“气”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气,指的是太阳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观测太阳而制定的阳历。

朔,指的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也就是历法中的阴历部分。古天文学家研究气朔,就是指研究阳历和阴历,观测阴阳制定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在历书中有固定的月份和日期范围,使中国历法具有很强的阳历性质,是确定月名、月序,设置闰月的根据,也是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所以当有人问你,二十四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记住,二十四节气是标准的阳历。

大家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一种阳历。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历法,起源要早得多,西方只有4分法,更不用说8分、24分了。

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迄今为止,中国申请的最具历史意义和普遍代表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体认,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和社会生活共同融入而创造的文化时间刻度,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影响。


气候,七十二候


气候,如今是一个词,但在天文学中,气、候分指不同的意思。一年24分,为二十四气,一气分三候,一候大概5天左右。

以冬至为例,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由此可见,古代人们的生活被演绎得非常细腻精致,天地之间万事万物5天之内的变化,描述得一清二楚。

中医开方子剂量一般不超过5天,因为中医认为5天后人体物候都会有所改变。

如今当我们活得麻木混沌,就应该明白,你与天地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彩蛋


图片


在上图常见的日历中,你能清楚知道每一项代表着什么吗?
  • 2021-09-23,是公历,也叫西历(西方的历法,耶稣诞生的2021年);

  • 八月十七,是农历;

  • 辛丑年 牛,丁酉月甲戌日,是干支历;

  •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2021年10月,高山书院师生们将造访“北京时间”的诞生地——西安,与科学家们一起探寻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时间”之本质。 


整理 | 李嘉
编辑丨朱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