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金法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是青铜器装饰的一种精细工艺,除错金外,也有错银,统称“错金银”。 在《西京杂记》卷一和《后汉书舆服志》有记载。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到战国和汉代达到技术成熟,真正传播开并受到广泛欢迎。 目前考古出土的错金器,精美且数量占多数的是汉代之作,涉及兵器、车马器和生活器具。 错金的“错”字,我们很难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而且从古代字义解释中可以发现,错金和鎏金似乎很多时候混为一谈。《说文解字》中有解:错,金涂也,从金昔声。金涂应指的是鎏金。 同为黄金工艺,但错金法与鎏金法的实际操作方法有较大区别。《中国古代金饰》中对错金法的描述为:在青铜器表面剔出游丝细线坑纹,然后把金质镶嵌入槽坑之中,完成后整体磨平至光滑,称为错金。因为错金的“错”字实际上包含了工序中最后一个环节——磨错,鎏金则没有这个步骤。 错金银的工艺主要是镶嵌法、包贴法和泥金法。突出器物的华丽典雅,对器物进行纹饰装饰,大多采用错金。错金需要在器物表面上剔出纹饰凹槽再打入金质,可以更好的实现纹饰线条、色彩对比的效果。 泥金法工序 1、制造“金汞剂” 2、金涂 3、金烤 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 1、铭文 2、几何紋、连枝纹图案 3、瑞兽:龙、凤、麒麟等动物造型的描画 错金的工序过程: 1、制槽:在金属器物表面按花纹、图案铸成或刻出△形槽,在槽的底面刻凿出麻点,使嵌入的金属能牢固地附着。 2、镶嵌:将金丝、金片凿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嵌入槽内,捶打压实。 3、磨错:用厝石(即磨石)将嵌入金属磨平,再用皮革、绒布蘸清水反复磨压,使表面光滑明亮、花纹清晰。 错金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金银与青铜(铸铁)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艺术的体现同时表达了很高收藏价值。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