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

 huangjingmian 2014-01-04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1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2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3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4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5
浅谈青铜器错金银工艺-图6
错金银器往往因为其华丽和高贵,因此成为造假者关注的目标,近年国际市场上,错金银器价格也是屡创佳绩,更是吸引了造假者的追逐。因此收藏者对于错金银器需要提高警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战国时期从原生矿床中获得金银已经不是稀奇的事情。1984年河北兴隆县发现两处面积相似的战国金矿遗址,因当时的金银冶炼技术不高,而且冶炼技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对金中的杂质分析,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鉴定参考价值。战国时期的金含量一般在85.66%与92%之间,其他是银、铜、铁以及一些微量金属。而现在的冶金技术已经可以轻易地取得999含金量。所以在民间想找到含金量低的,并且杂质成分比与战国时期一致的,确实是件不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的人如果按科学分析出的比例,在现在炉火技术的冶炼条件下,或者用王水把需提纯的粗金或金合金和残金属按一定比例混合、融熔、轧片之后放入反应溶液中并加热得出金的话,要想达到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古代金微量成分一致的结果,则是件更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这一时期错金银器上的黄金,往往直观就会看出来色泽上面与我们今天的黄金有明显差异,通常会明显偏白。
其次就是需要了解错金银的主要工艺特征,具体详见下面图片说明(以下所有图片均来自网上公开发布)
下面一图中,我们通过严重锈蚀的错金银器,可以清楚看见裸露出来的金银片和金银丝。明显这就是镶嵌工艺,也就是常说的错金银工艺,就是现在器物上开槽,然后将金银片丝砸进凹槽的工艺。这种工艺需要注意的是,凹槽并非需要做成倒梯形,倒梯形应该是前人的误会,实际上古人运用的原理是靠接触面摩擦力,也就是槽底只要达到一定粗糙度就可以了,因为粗糙面会增加摩擦力,从而使金银丝牢固的镶嵌进去,并不需要倒梯形来吃住的。这是镶嵌工艺的真实过程。
2图中展示的是一件器物的局部,我们可以看见有两种工艺的存在,左边明显可以看见有脱落后露出的槽,因此属于镶嵌的错金银。右边大面积纹饰处,则明显看出不类镶嵌,实际上是贴金银片或箔工艺,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见贴上去后进行裁切的刀痕。这种工艺就是将金银箔直接贴覆在纹饰区域,然后依照纹饰切割出来。因为是贴的,所以常常会看见这个区域出现鼓泡、皱褶等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剥起。但是需要注意,战国时期贴金银片工艺,是预先制作纹饰凹槽,然后将金银片贴进去,裁切出完整纹饰图案的,发展到汉代以后的帖金银箔,则与此不同,是直接将金银箔贴附到器物表面,而不再预先制作纹饰槽,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战国时期的称为金银片更加合理。
3图是一件带钩,从图上我们也可以看见比较清晰的工艺痕迹,正中间明显看见两块银箔的拼接处,这里主要是从美观设计的,因此出现规整清晰的结合线。上面方框内我们看实物是就会发现有两处明显的金银丝重合连接,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古人对用丝长短的计算失误,或者为了节约材料,在某些部位就会出现断接现象,这也直观反映出镶嵌实际就是金银丝片直接嵌进凹槽的。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还会发现,很多看似复杂的纹饰,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子,直接用一块金银片裁切了嵌进去,而是古人会科学的现将复杂纹饰分割成简单的几何纹饰组合,然后相应的依照分割后的简单几何进行镶嵌主题纹饰拼对。
4图是网上下载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弓帽,这是一件错银器,属于罕见的错件。图中说明处已经看到,因为脱落部位有明显凹槽,因此可以确定是镶嵌方式的错银工艺。同时我们观察这件器物上面的错银,可以很清晰看见所有线条,并非以前大家所说的那样光滑,实际上银丝线条边缘光滑与否,从工艺本身来说,是一定不会光滑的,因为在镶嵌锤砸银丝时候,银丝并不是整体发生延展的,而是逐断逐节的发生延展,因此边缘实际上是无法光滑的,除非是后期打磨精细,只有经过精细处理才会是金银丝线条边缘光滑的。实际上当时器物,就我们看到的真品来讲,战国时期的都会出现线条不光滑,有部分会看到游离状态。这种现象到汉代就明显消失了,可见汉代因为技术的发展镶错更加精进。
除了上面简单且常见工艺和特征之外,实际上还有鎏金工艺,战国时期常见的就是整体满鎏金,另外也存在运用鎏金涂画技法,鎏出纹饰图案的。这种工艺技法出现在战国晚期,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5图是汉代刘胜墓出土的鎏金涂画龙纹壶。6图是一件带钩就是满鎏金工艺。

斑竹推荐贴

    推荐斑竹:
    青铜永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