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器物上的错金装饰,怎么做出来的

 自华居 2017-10-26 发布于广东

在《说文解字》中,错的意思是:金涂也。从金昔聲。倉各切〖注〗䥘,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金粉涂沫。字形采用“金”作边旁,“昔”作声旁。

从说文解字中便可了解在古代“错”是一种工艺错金银也就是在凹陷处填金银。错金银这种装饰方法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脱离了商代青铜器诡谲的风格,更趋向于现实化。

金属器表面嵌入金属丝片状物以作装饰的工艺始见于商,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旧金山金门桥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商代的错红铜戈和错红铜钺是最早的错红铜器物。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的商代车軎是错金银的最早器物。

错金银与错红铜同时出现,到了战国中晚期错红铜逐渐衰落,错金银蓬勃发展,逐渐成为错金属工艺的主流。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错金银工艺的繁荣,应属于错金银工艺同一发展期。两汉时期关于错金银工艺的记载亦不乏见。《汉书·食货志》中有:“错金,以黄金错其纹”。《新论》里有:“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带金银,错镂其上也”。张衡《四愁诗》:“美人送我金错刀,何以报之以琼瑶”。满城西汉墓的一件鸟篆文壶上有:“有言三,甫金鱼来,为荃盖,错书之。”

错金银工艺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嵌槽,二是往嵌槽里镶嵌金银,三是打磨抛光。在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带有预制凹槽的陶范。除了事先将陶范刻出凹槽外,还有的是直接在浇铸好的青铜器上刻出凹槽。镶嵌的一般是金属丝片状物或者是利用鎏金银的工艺将金银浇灌在槽内。

国家博物馆现藏的一件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犀身主要部分遍饰精细的嵌金流云纹,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器物。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造型有着明显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