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银错铜锯齿形器,西汉,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地出土,现藏河北博物院。 金银错,亦称“错金银”,是中国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始于商周,盛于春秋中晚期,战国两汉时期大量出现,随后不断发展融合,成为我国传统手工艺,装饰技法中的,一颗熣灿明珠! ![]() “栾书”青铜缶,战国,楚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传出土于河南辉县。长期以来,学界一般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对传世的“栾书”青铜缶的年代和产地有所质疑,指出该器应定为楚式器物,而不是晋器。这件铜缶,是一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或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 ![]() ![]() 错金银团花流鼎,战国晚期,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1981年河南洛阳小屯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战国时代盛行的错金银工艺技巧在此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西周灭亡,周王室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迁至洛阳东周王城,这件铜鼎见证了东周王城曾经的辉煌! ![]() ![]() 错金银云纹犀尊,西汉酒器,高34.1厘米,长58.1厘米,1965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尊呈犀牛形,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华美无比,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 错金博山炉,西汉香熏炉,高26厘米,足径为9.7厘米,重3.4千克,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现藏河北博物院。金银与青铜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彼此映托,显得格外精致典雅,色彩对比、纹饰线条更加鲜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错是什么? 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凡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均称金银错。如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 ![]() 错银双翼神兽,战国时期的镇器,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1974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在1号墓的东西两库中各出土一对共四只,东库两件头朝左,西库两件头朝右。神兽长40厘米,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镇兽就是采用放大版的双翼神兽形象。 ![]() ![]() 错金狩猎纹镜,战国,洛阳金村东周大墓出土,现藏东京永青文库。与其他铜镜不同的是,这款铜镜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以金银错方式来对铜镜进行加工,对于这种加工工艺的青铜器,这枚铜镜还是首例。这枚国宝铜镜直径有17.5厘米左右,刻有人虎相搏,二兽争雄,展翅凤鸟等图案,做工极为精巧又不失威严。 错在哪里? 铭文 铭文最早的形式出现在商代,最开始是在青铜器上或錾或刻;但缺点是刻画出的铭文不鲜明不突出,在腐蚀和氧化之后文字看不清;春秋之后错金银的出现,让铭文更加突出,同时更美观。 ![]() ![]()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金错“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8字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 ![]() 鄂君启铜节,战国,1957年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节是水陆交通运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运输通行证。 器皿、兵器、车马器装饰纹样 ![]() 错金云雷纹鼎,战国,高13.7公分,腹径16.8公分,口径11.9公分,出土于陕西省咸阳戚夫人冢。 ![]() ![]() 错金银马首形铜马辕饰,战国,魏,车马具,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这件青铜辕装饰云纹、鳞纹斜线纹,制作精美,是战国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辕饰是一种车饰,不仅美观,更表达出行平安的吉祥祝愿! ![]() 错金铜舟,战国,韩国酒具,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高13.6厘米,宽22.6厘米,重1.7kg,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器扁圆,大腹,管状流,有鋬。通体饰金银丝镶嵌纹饰,腹部以鸟纹为主题纹饰,口部、腹下部饰V形连纹。器底部饰涡纹。 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它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构成的章法,而规则中又蕴育着变化。 ![]() 错金几何云纹剑,战国,台北古越阁藏,剑通长36.6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7厘米,茎长8.8厘米。剑身通体装饰错金几何云纹,自锋端有三角形云纹,下接一小三大菱形纹,内饰十字形卷云纹,织细卷曲的线状云纹交错其间。而在一小三大菱形粗框线边,辅以细线,再以交错线条贯穿连接菱框之间,在精确的构图和对称上,令人难以想象和仿效,几近完美的艺术创造,虽古犹今,均使得这金光灿烂的纹饰,线条,仿佛将跳跃于平面上而呈现视觉立体效果,堪称青铜工艺之极品! ![]() 琴面错金铁带钩,战国,长9厘米,1980年临澧县九里一号墓出土,腰带配件。带钩身呈琵琶形,颈端渐细,首残,背面有一圆扣。钩面与颈部两侧饰错金几何云纹。[ 此外还运用在了一些较为经典的菱形纹,三角纹、雷纹、饕餮纹、人形兽面纹等装饰上。 ![]() ![]() 错金夔纹盖豆,战国,高19.2厘米,口径17厘米,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 兽面纹错金舟,战国,韩国酒具,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那么这些精美绝伦的金银错器物是如何打造的呢?就目前已出土的文物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 错从何来? ——镶嵌法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 ![]() 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 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 ![]() 第三步是镶嵌将加热后的金银丝或者金银片压入事先錾刻好的凹槽内,这一步需要极为熟练的技巧才能使压入的金银与凹槽契合紧密; ![]() 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也叫做鎏金) ![]() 第一步是制造“金汞剂”。“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但汞作为有害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有一定的损害。感叹古人是用生命再造就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 第二步涂金:将金汞混合剂填入到凹槽内,或者涂画成各种纹饰; ![]() 第三步金烤:利用汞具有极强挥发性的性质,用无烟炭火温烤,在高温下将汞挥发,剩下的闪亮的黄金就固定于青铜器的表面了; ![]() 将错就错? 自汉朝以后,由于冶铁工艺的提高铁器开始普遍使用,致使金银错工艺开始日渐衰弱,但金银错并未就此成为历史,相反,在极富智慧的古代匠人的推动下,金银错工艺开始延伸到了其它工艺门类,并与不同的材质结合,例如玉石、木漆、陶器等! ——宋代花丝镶嵌与景泰蓝 宋代是一个文人大放异彩的朝代,金银错发展至宋代被发挥到了极致,受金银错镶嵌金银丝的影响,发展出了精细令人咋舌的花丝镶嵌以及之后景德年间兴起,现在享誉中外的”景泰蓝” ![]() 花丝镶嵌 ![]() ![]() 清乾隆 掐丝珐琅暗八仙云蝠纹双桃形洗 ——明末清初陶器描金 而到了明末清初,金银错开始被更多的运用在了陶器的装饰上,在宜兴她们称为”描金”,也作”错彩”装饰法;这种装饰效果虽然华丽贵气但也比较单一,缺乏清淡雅致的艺术效果。而且由于泥金材质没有深浅变化的原因,错彩法不宜表现传统的书画题材,这也形成了一个桎梏,限制了错彩法的艺术表现力。 ![]() ![]() 错金银紫砂壶 ——清代乾隆年间压丝工艺 金银错在玉器当中的使用多见于清朝乾隆年间,采用白玉、碧玉、青白玉等原料,镶嵌金丝,这种工艺也多被叫做”压丝工艺”,压丝工艺说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知道玉石极容易在重力敲击下碎裂,所以可想而知在”脆弱”的玉石表面错金镶嵌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一不小心就会香消玉殒! ![]() 清代错金银和田玉兽 ![]() 错金银和田玉壶 错金银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明珠 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金银错 永生永世——最长久的错! 美轮美奂——最惊艳的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