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实力壮大,这不必多说。但是壮大之后,每个人的路应该怎么走呢? 当时的天下四分五裂,讨董卓事件之后,势力分布大体如下: 董卓占据关中,大体是今天的陕西;马腾,韩遂占据西凉,今天甘肃地区;张杨、王匡占据并州,大致今天的山西;公孙瓒占据幽州,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区;袁绍占领渤海,河北与山东交界的一部分;韩馥占领冀州,今天的河北;孔融,袁遗、鲍信占领山东的一部分;刘岱占据安徽北部部分地区;陶谦占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袁术占安徽淮南,河南南部和苏南地区;曹操占据河南北部,安徽北部一部分;刘表占据荆州,今天的湖北湖南;刘璋占据四川。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以后,董卓从洛阳西退长安,把中原让给了各位诸侯,自己回到自己家乡较近的长安享福去了,从此不思进取,董卓因为朝廷内乱而死,西部地区后来多次易主,王允吕布登场,然后李傕郭汜登场,后来还是内讧。樊稠被李傕杀死,李傕死在凉州,郭汜被部将所杀,张济死于荆州。 西凉地区的马腾韩遂一直在西部,时不时挠两下,也有点烦。 黄河北部,袁绍先并了韩馥,公孙瓒与袁绍实力相当,最终袁绍吞并了公孙瓒,黄河以北基本上是袁绍的地盘。 河内王匡因为家庭内部矛盾,被亲人联合曹操做掉了,河内归了曹操。 再说中原河南。天子东奔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洛阳,名义上长安等地也是曹操的地盘。而且天子给曹操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名士孔融投降曹操,刘岱被黄巾所杀,鲍信带着刘岱的地盘投靠了曹操。 徐州陶谦病死以后,刘备入主,后来吕布来和刘备共分徐州。 南边的袁术地盘还是差不多。 此时大致形成了七股势力,西凉马韩,中原曹操,徐州吕布刘备,河北的袁绍,淮南的袁术,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 七个人选择的政治路线也是不同的。 马韩二人没有什么政治目的,纯粹出于本能想扩大地盘,想谋求高官厚禄,想有更多的钱;曹操控制正统汉室,以政府天下诸侯;袁绍想另立天子,跟正统王室分庭抗礼;袁术意图自立,以袁代刘;吕布刘备身处四战之地,保命第一;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二人身为皇室宗亲,不思进取只求守成而已! 从以上七人的政治路线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和袁绍毫无疑问是典范,只是因为个人能力或者临时表现问题,导致了一人失败一人成功。袁术居于淮南小地,便敢有僭越之心,冢中枯骨,毫无疑问的最后一名!其他人暂时都还碌碌无为。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方向,便能脚踏实地,而一方诸侯,如果率先有了政治方向,也就能在乱世中稳住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