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恐怖故事:嫦娥竟然是只癞蛤蟆

 风吟楼 2019-09-13

公元1360年,农历八月十五,一位打扮入时的小媳妇,挎着一只竹篮,急匆匆地回到娘家,篮子里装的是精心制作的圆形小饼。

是夜,秋风凄惨,夜幕如漆。

小媳妇的父亲、兄长掰开那圆形小饼,拿出藏在其中的纸条,只见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

霎时,他们眼中迸射出反抗的怒火,月黑风高,拿枪拿刀,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愤怒的阶级兄弟,冲出门去,杀向那些万恶的鞑子……

看到这里,诸位看官可能已经兴奋不已。

报告,这个月饼的传说是我们江苏的!

胡说,明明是我们陕西的!

都不是,我们河南最先传出来的!

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争,难道月饼的传说像古代大洪水传说一样,真的隐藏着一个关于人类文明大秘密?还是别闹了。

安利一下元朝人编写的《烬余录》,谣言来源就在那。

那么真正的中秋节和月饼,来自于什么时代呢?

科技进步导致中秋节出现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中秋出现大概最晚,但无疑这个节日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

原因其实不复杂。

元旦是政治性大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又是皇帝祭祀,又是百官朝贺,真心累。

清明,慎终追远,有点太严肃。

端午,据说蛰伏的毒虫毒蛇都要出来,听说哪家的媳妇在床上变成大白蛇,你说吓人不?唯独中秋,只有吃喝玩乐,各种习俗都很欢乐。

中秋节又称秋节、月节,大概起源于唐朝,有小伙伴问了,难道唐朝之前老百姓就不喜欢月亮吗?

在唐朝之前,月亮是一个神学概念。祭拜月神,与祭天、祭祖、祭社稷、祭太阳神一样,是封建帝王的专利,老百姓没有权利拜月。

唐朝之后,因为天文学逐渐普及,人们知道月亮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拜月也就从官方礼仪活动,演变推广为民俗活动。

中秋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多种多样。唐朝人气度宏大,观月赏月主要是抒发对壮丽山河的感慨,诸如“关中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宋朝有点小资情调,中秋赏月,借月亮的圆缺抒发个人感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清以后,中秋节进一步向市井文化靠拢,观月赋诗作词,一般老百姓没这个武功,于是把中秋节和秋季丰收、爱情、婚姻乃至生孩子结合起来。

除了赏月、闺女回家团聚等传统科目外,明代苏州中秋流行走月,妇女盛装打扮,整夜在外面结伴游玩。

江西有些地方,把刚丰收的瓜镂(lòu)空做成灯笼庆丰收,清朝时安徽庐江堆砖瓦为浮屠,求佛祖赐福。

南方还有些少数民族聚集区,中秋节时让未育的妇女摸砖瓦,摸到砖则能生儿,摸到瓦生女。

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先,啥事儿都能联系到传宗接代上……

嫦娥、玉兔原来都是蛤蟆精

作为中秋节最知名、最美丽的节日象征,千百年来,嫦娥、玉兔的传说,也一直是吸粉大咖。

但是在嫦娥、玉兔的传说中,经常也听说蟾宫折桂之类的说法,似乎美丽的嫦娥仙子的石榴裙下,还有一只恶心丑陋的癞蛤蟆在滴着口水。

影视剧中的嫦娥形象

这个刻意被忽略的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嫦娥奔月是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出自《归藏》,但这个美丽传说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恐怖结局。

据先秦、西汉一些典籍记载,嫦娥偷吃了后弈的不死药,飞到了月亮中,虽然成了仙,但嫦娥到月亮上居然变成了一只丑陋的蟾蜍,被人称之为“月精”。此说出自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

当然张衡并不是信口胡吹,这个说法来自更早的先秦传说。

之所以先秦人说美丽的嫦娥变成蟾蜍,大概是借此事件指责与羞辱那些背叛丈夫的妇女。

至于月宫中的玉兔,根据闻一多《天问释天》的考证,大概是“顾菟”二字讹传而来,也就是说,在最早的传说中,月亮上只有蟾蜍,并无玉兔。

但也就是在汉朝,嫦娥、蟾蜍、玉兔的传说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自然希望更美丽、更喜庆一些,于是蟾蜍从传说的主角慢慢淡化,反倒是嫦娥和玉兔成了月宫的主人。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上,有一幅嫦娥奔月的画,那个月亮上,分明就画着一只蟾蜍和一只玉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谁也不愿自己寄托着无限美丽想象的月亮上,居然被一只癞蛤蟆占据着。

那些年,颠覆的节日传说

正像嫦娥、蟾蜍、玉兔传说演变一样,许多传统节日,其实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位已经搬过来小板凳的同学表现非常好,坐好了,笔者马上要开车……哦对不起,是讲科普知识。

许多传统节日来源甚久,因而传着传着,就传出许多与本源不一致的说法。

比如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南方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后来与北方风俗中夏季避百毒的“躲五”风俗相结合,形成了端午节。

可以说,与纪念屈原只不过是凑巧附会上的,两者在起源上并无必然渊源。

元宵节最初虽然号称灯节,但因为这种场合非常适于男女幽会欢好,所以元宵节实际上就是古人的情人节。

清明节在现代过得越来越像鬼节,其实在古人的理念中,清明时节时令渐暖,人们憋了一个冬天,要在这个节日出来踏青散心。

至于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啥的,只不过是其中一项,顺手带的。

说了这么些令人瞠目的冷知识,也并不是非议咱们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而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关于节日背后的各种文化内涵,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图个新奇和乐呵。

至于原本那些传说和故事,我们也愿意依然保留着它们的美好,毕竟,把“明月几时有”,改成“癞蛤蟆几时有”,确实有点煞风景。

所以,中秋节就让开心地吃喝玩乐吧,尤其是吃月饼,五仁的、枣泥的、豆沙的,今年还有人造肉馅的月饼,我想问一下大家,您喜欢吃什么味道的月饼?

看鉴·首部大型粉丝纪录片
征集“我与看鉴的最美故事” 

只要你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 愿意出镜接受采访与拍摄

√ 喜爱看鉴的粉丝

√ 常驻北京及北京周边城市(京津冀地区)

就有机会成为绝对主角

感谢你们,在一生中愿为看鉴停留片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