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设计师|“设计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贺凯鹏

 标准生活 2019-09-13

-采访,我们只做独家!-

贺凯鹏

上品创新设计集团杭州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设计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二萌:从最初的设计实习生到现在的分公司负责人,您对设计的理解有哪些变化?能否简单谈一谈?

贺总:简单说来,对设计的理解和看法更加多维和立体了。刚开始更多的认为设计是一种解决产品问题的技能,通过分析研究,手绘建模,生产制造,做出满足客户要求,用户需求的漂亮的产品。慢慢技能点的精进,设计方法的熟练,会发现设计可以做的面可以越来越宽,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随着参与设计项目的环节越来越多,跨团队,跨领域的接触碰撞,也会有机会看到产品以外的层面,通过同理心可以跳脱出设计技能,从更多的层面看待一个产品设计。

这些变化是随着设计经验,工作岗位和环境等一些客观变量带来的变化,但我想有一点  是没有变的,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设计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灵感只是开启一种可能性的钥匙

二萌:如何寻找设计灵感一直都是设计师的一个难题,那您有没有关于快速寻找灵感的小窍门?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贺总:首先我认为灵感多数情况其实是思考推演的结果,即使有时候都没注意到这个过程,当然也不排除瞬间迸发的灵感。这就好比做一道计算题,我们要知道用什么公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定量。不同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就像是公式,是基础。客户需求,技术要求好比是定量,不同的设计切入点,每个设计师的能力/经验/积累的素材是变量,整个推演出来,会有不同的结果。寻找灵感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所以对设计师自身来讲,想要快速寻找灵感,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设计方法,策略,观点,素材等等,这样在现有能力范围内,可以通过多尝试不同变量组合,推演更多的结果。

还有就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思维碰撞,可以是同事,朋友,用户还有客户。

再者可以通过环境变化,刺激思维的活跃度,让推演更高效。

多说一点就是设计师不能一味的迷信灵感,产品设计的过程,灵感可能只是开启一种可能性的钥匙,方案的执行与灵感落地,对设计师而言,才是设计灵感变为设计快感的关键。

我有一个小目标

将设计作品带进自己的家庭

二萌:到目前为止,您的哪件设计作品是您最为满意的,能否跟大家聊聊作品背后的故事?   

贺总:目前为止,我会选择为Timing设计的这款生态鱼缸。原因不是它的市场表现多好,获奖多少,或者给我带来多少奖金,而是这个产品是第一件摆进自己家里的设计作品,同时也受到了同行和用户的认可。最初入行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家里这么多产品,希望将来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作品。这个产品做为第一个,给当时的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微妙,但微妙的变化可以带来的是自信,激励和突破。人生多数是平常,所以这些荡起涟漪的某时某刻,才显得弥足珍贵。

“好设计”外观、功能、

使用体验三者缺一不可。

二萌:您是如何来平衡产品外观的简约感、功能的全面性和使用的方便性的?

贺总:首先我认为对优秀的产品设计而言,这个问题提到的外观,功能,使用体验,三者缺一不可。在不同的产品中,三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何平衡,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看产品行业和类别,第二看产品阶段,第三看产品定位和产品策略。以大家最常用的手机举例,一台手机跟一枚螺丝设计策略肯定不一样;十年前的手机跟现阶段或未来的手机又不一样;旗舰机型和低端机型又有区别。

1、产品行业和类别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功能型的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是首要考虑的,外观可以锦上添花;视觉类产品,外观的美感则是基础和第一要素。

2、再看产品所处的阶段。如果产品功能已经进入成熟期,技术上没有明显进步,那么设计的切入点可以放在优化产品使用体验和提升产品外观美感上。

3、最后是产品定位和产品策略。奢侈品包包和普通背包,设计策略大不相同,呈现出的产品也是大相径庭。定制化产品与大众消费品,人群不同,产品形象也必然不一样,例如:8848手机与小米oppo。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思考,基本可以明确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以及产品各个属性之间的度。

绝对的评判标准是不存在的

二萌:您认为产品设计的好坏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市场是否是检验一个产品设计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呢?

贺总:有评判标准,但不能说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主观题,评判者角色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相对来讲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参考设计奖项的评判要素。如美感,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环保性,经济型,市场影响力等等,得出一个综合的评分。这些标准总体来讲相对客观,制定这些要素的基础,也是一个普世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好的事物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然后市场,我认为可以是检验产品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但不能做为最重要的标准!因为产品的市场表现,涉及到众多因素,而产品设计只是一个基础因素,一个可能性。所以,把市场做为检验产品设计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我认为对产品设计不公平,也不合理。比如smartisanT1,还有谷歌眼镜,市场表现不好,但从产品理念,设计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是很优秀的产品设计。

设计是一场长跑,

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二萌: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虽然每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但最终选择投身于工业设计的人却很少,您认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给身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提点建议?

贺总:这个现象我觉得很正常,应该各个专业都有。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点,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是被动的选择了这个专业,可能并不了解这个专业以及将来能干什么,也有的是专业调剂。因为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的认知基础不如其他专业,(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入学一个阶段后,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其实就已经删选了一部分人,一部分愿意深入专业学习,有的就已经计划另谋出路了。第二点,愿意深入专业的这部分人,有的是兴趣爱好,也有一部分是随大流。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具备的专业能力又有区别,就业的过程,又是一次删选。第三点,就业后,在职场上还有一波更残酷的竞争与删选。这个阶段,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成长到成熟的设计师,这个过程说实话很艰辛。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型的交叉学科,要学的知识和要掌握的技能相当多,同时还需要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为你要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代等等。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坚持不下来。这其中不乏很有潜力的同学,这是很可惜的一块。所以造成了毕业人数很多,最终正式以工业设计为职业的人却很少的现象。

这样看下来,原因可以分为几点吧:

一、工业设计专业在大众认知层面的普及度不够,还有在大学前的教育中,为工业设计专业做准备的培养也少。如果有一天,小朋友在说自己理想的时候,能有工业设计师的选项,我相信情况会好转很多。

二、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更新与发展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方面也是与行业一些前辈和老师交流中,提及最多的,不能在还停留在包豪斯的一套了,在普通院校尤为明显。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实战设计的脱节问题,很多毕业生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这其实加重了设计公司和企业的压力。

三、整个行业大环境吧。虽然工业设计行业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但过去和当下的现状是工业设计的价值大多数没有被认可,工业设计师没有被尊重,设计师压力大,加班多,觉得回报不足以匹配付出,必然会有人选择放弃。

至于建议,就是如果爱,请坚持。首先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和了解,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是否对产品,对设计有足够的热爱,能否在设计工作中体会到乐趣。然后多和前辈交流,规划自己阶段性的职业目标,慢慢建立独立的设计思维和知识体系。最后勇于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和设计方法,提升和进步。设计是一场长跑,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而且幸运的是,设计师还是一个让生活可以更美好的职业。

做一个有感情的设计师

二萌:刚毕业的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是老师教的,自己的设计作品也是老师传授的,那怎样才能获得突破,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思维?

贺总: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起步阶段有这种感觉无可厚非,如果真的能很好的领悟和掌握老师教的东西,也是很不错的了。这个问题和之前一个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接着说一下。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老师教授的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设计思维;第二个是技能方法,设计师如何做设计表达等

毕业生首先应该要先能做事,技能方法不用多说,在实践中去不断强化练习,这方面对每个人来讲,花时间都可以提升,也是可以最快提升的。技多不压身,具备的技能方法越多,越有能力和机会去尝试新的表达形式。还有很现实的一点就是技能没问题后,才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

难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设计思维,这个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它是不断更新,不断演化的。

首先应该清楚自己对设计的认知是什么,先知道自己有什么,总结出已具备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提取知识点的逻辑。这样设计思维才有更新的基础,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如果是一团乱麻,增加再多的经验,只会越乱越困惑。其次就是吸收经验,而且要主动吸收。

1、多看多观察,看书,看素材,看世界,大量积累,不断扩大知识面。

2、多想多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可以怎么样,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举个很小的例子,设计师可能都会看花瓣,Pinterest之类的网站,但多数人可能只是简单的觉得一张图片视觉抓人眼球,就存下来,如果这样,也只是看到过,并不会对自己的创作带来多大改变。其实可以试着去分析,为什么我喜欢这个图片,从简单的构图,色彩,形态,再到揣摩作者的创作背景等。这样不光看到了素材,也可以做好用素材的准备,也培养了提问的能力,这个对设计师很重要。

3、多做多尝试。可以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给自己命题去练习。记得之前看到过报道有个设计师,每天坚持创作一个LOGO,迅速成长并能输出高质量的作品。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4、多说多表达,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维。跟自己说,跟团队说,跟客户说,跟用户说,即可以锻炼强化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也能碰撞出新的认知和观点。

5、多去感悟,感悟生活,感悟故事,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感情的设计师,才会创作出有情感的产品,才会让用户感受到设计的用心和温度。

国内的工业设计行业

将势必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二萌:工业设计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后才进入中国,目前中国社会对行业的了解不是很足,行业影响力较小,那么您认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在未来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

贺总:这个问题很大,也不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以下算是个人感受吧。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大众消费,都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大家需要产品来解决基本问题、完成最基本的功能即可,还无法对设计要求更多,但是随着物质的极大充足和生活环境相对富裕的新一代人的成长,大众对于产品的要求会逐渐增多,用户对产品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比如更便捷的完成其功能,比如舒适的体验感,比如外形与环境的和谐,大众也会有更高的意愿为品质更高的产品付出相应的溢价。所以,从用户需求层面看,会要求工业设计行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设计质量的底限将进一步提升,这对每一个设计团队,每一个设计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长期来看,也会提升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

现在也可以能明显感受到,政策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如大众创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为工业设计行业注入了更多外部力量,也进一步提升了工业设计在行业内外的普及度。虽然经济环境正处于挣扎阶段,但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最后就是年轻一代企业家,消费者和设计师的成长,新生代之间,新生代与上一代之间,还有国内与国外之间,多元化的互动和合作,都将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也势必会让国内的工业设计行业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