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亩均论英雄:高质量发展指挥棒 | 新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

 怒怒88 2019-09-13

浙江省的“亩均论英雄”,跳出了“唯GDP论”的发展理念桎梏,聚焦单位亩均效益,并经受了市场的检验,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浙江“亩均论英雄”

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2006年,绍兴县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率先提出“亩产论英雄”改革。之后改革迅速从绍兴县推广到全省,走出了一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径,最终在全省层面被总结为“亩均论英雄”。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它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重点,不断深化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不仅对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全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亦有重要借鉴意义。

浙江省“亩均论英雄”的

发展历程回溯

十多年来,浙江省“亩均论英雄”大致经历了基层探索、试点推广、全面深化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率先倡导的基层探索阶段(2006—2012年)。

2006年,绍兴县率先提出了“亩产论英雄”这一发展理念。同年7月,一个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为考核依据的企业效益百强排行榜在绍兴县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200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介绍了绍兴县的实践做法。

第二阶段:继续探索的试点推广阶段(2013—2017年)。

2013年9月,浙江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在海宁市启动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2014年5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广海宁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指导意见》,选择24个县(市、区)开展改革扩面试点。

2015年9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2016年8月,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抓好企业综合评价工作,所有县(市、区)工作开展实现全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纳入评价实现全覆盖。

截至2017年底,全省完成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31个制造业行业以及 88661家用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

第三阶段:系统推进的全面深化阶段(2018至今)。

2018年1月,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亩产论英雄”升级为“亩均论英雄”,吹响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集结号。

一方面,改革的目标是高水准开展亩均效益评价,高效率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高标准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高效能推广“提高亩均效益十法”,最终实现“一年大提升,三年走前列,五年成示范”。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工业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2019年初,《浙江省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行动计划》印发,提出从今年起,浙江省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亩均效益”评价,开发区亩均增加值要超过140万元,落后开发区将被约谈。

浙江省“亩均论英雄”的

经验与启示

“亩均论英雄”承接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亩均论英雄”是新发展理念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同时也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浙江实践素材,并用浙江实践检验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价值。

“亩均论英雄”聚焦浙江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浙江特色。“亩均论英雄”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随着浙江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最终将完成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是在全国先行先改,初步建成统一的“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

二是到2020年,“亩均效益”达到全国水平,全面建成“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

三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亩均论英雄”示范区,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亩均论英雄”明晰参与主体职能,具有鲜明的市场特色。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将企业单位资源的市场输出,作为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倒逼各级政府在算好经济账外,还要算一算环境账、资源账,让“亩均效益”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余杭区委党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