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证的辨证论治——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六

 jiahengqin 2019-09-13

一、郁证的定义

“郁”字,有停滞,蕴结等含义。

在人体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学讲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证是指天地自然气机之郁。

影响人体之郁是狭义之郁。人体本身之郁单指情志。

本次讲课的内容是着重阐述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病证。


二、郁证的历史沿革

《内经》中无郁证病名,但有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在《内经》里面,还有较多的关于情志致郁的病机方面的论述。

《素问·举痛论》篇中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篇中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素问·本病论》中云:“人忧愁思怒即伤心”,“人或奎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至汉·张仲景《金匮·妇人杂病脉论并治》有关于郁证的脏燥及梅核气两种证候。

“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较为正确地、客观地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并提出了治疗方药。2000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隋《巢氏病源·气病诸侯·结气候》篇中云:“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这里指出了忧思会导致气结。

直到金元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种独立的病证来表述。如《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篇中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的郁滞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病机变化。并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六郁汤、越鞠丸,丰富了对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内容。

明·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列有“五郁论”专篇,认为:“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焉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

从以上这段文字中明确指出,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可以致郁,非独五运之变才会引起,因而在治疗上也要作相应的扩充。

明·虞摶在《医学正传》中首先采用“郁证”作为病证名称。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六郁》为主要依据,所论郁证包括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的广义的郁。“或七情之郁,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

自明以后,所论郁证虽然仍包括外邪致郁及情志致郁在内,但已经逐渐地把情志所引起的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了。

如徐春甫氏在《古今医统·郁证门》中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明确指出,郁证的病因是七情不舒,并深刻地认识到郁久即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


孙一奎氏在《赤水玄珠·郁门·郁》中云:“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症,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指出了体质素虚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张景岳氏对郁证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可见于《景岳全书·郁证》篇中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为病也”。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将情志所致之郁称为因郁而病。在这里非常明确地将郁分为广义之郁和狭义之郁,个人认为广义之郁是因病而郁;狭义之郁是因郁而病。

现代所称的郁证即是指因郁而病的情志之郁。并着重论述了怒郁,忧郁,思郁,认为情志活动中的恼怒、思虑、悲忧等精神因素,在郁证的发病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对治疗方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补充。

如清·叶天士氏《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皆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用药则清新灵活,颇多启发。

在对六郁之间的关系中论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

在这里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调治对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并且认为病程较长,告诫医患:“情志之郁,病难霍然”。

清代王清任氏总结其临床经验,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阐述,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项下强调:“瞀闷,及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王氏的经验对于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对郁证的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纵观上述诸论可知:《内经》中有关情志致病病机的较多论述。《金匮》最早论述了属于郁证范围的脏躁,梅核气两种的辨证论治。专篇论述始于《丹溪心法》。郁证作为病证名称则首见于《医学正传》。

中医学所讲的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上已阐述:广义的郁包括外感、情志所致的郁在内,以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此。

狭义的郁:指情志不舒为病因,因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论述的郁即以情志之郁为主要内容。这里已阐明得较清楚,不宜混淆。

郁证的范围:涉及面广,可见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等。

倘若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郁证的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