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国足再一次毫无意外的溃败,刚被夸奖战胜泰国的光芒也遮挡不住低级失误造成的视觉冲击,于是就有了戏谑之言,若是高俅高太尉在,便能扬我国威。
高俅 那么高俅又是何许人呢? 《水浒传》告诉我们的故事是,高俅极尽奉承之能事,靠一脚好球得到皇帝宠爱得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那么这是正确的吗?在作者看来,至少不是准确的。 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中,其实关于 这位高俅高太尉的记载却寥如晨星。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苏轼 这段记载出自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书中讲道:高俅本是东坡先生门下的刀笔小吏,苏轼离开京城外放时,把他推荐给曾布,曾布婉拒,苏轼便又将他推荐给了朋友王诜。 而王诜,则就又成了其发迹的贵人。作为时任皇帝的妹夫,王诜擅长书画,更是与端王赵佶关系匪浅。 王诜 苏轼会去推荐自己的一位小童,王诜也能够委以重任。这又说明了什么?他至少不是只会踢球的,踢球也不过是他众多旁骛中的一项而已。他也能够得到主子欢心,更是大文豪的欢心,诗词歌赋,察言观色上自然是不会差的。 关于其发迹,苏轼可谓是引路人,那么王诜就是领其入道者。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诜与赵佶一起等待上朝,既然是面圣这等大事,自然免不了要梳洗打扮,赵佶却忘了带篦子刀,便只好问王诜借来一用,“姑父这把篦子刀当真是好看”,王诜一看,言语道:我这有两把一样的,明日 送你一把便是,高俅的机会便来了。 原来,这位端王赵佶酷爱踢球,但却也只是半把刀的水准,而高俅则就是高手了 ,等到第二天高俅携篦子刀前去端王府送的时刻,赵佶正好在踢球,按说主子踢球,你一个奴才,但凡有眼力劲,自然是百般恭维,万般奉承的,可唯独咱们这位高俅不屑一顾,端王这一看,自然也就便邀请其一起踢球,这一踢,便踢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宋徽宗赵佶 盘带,过人,这一刻伟大的意大利哦,不伟大的北宋球星高俅冉冉升起。端王赵佶便派人给自己的姑父王诜说,人我也留下了。如此高俅便成了赵佶的亲信。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等到自己的主子赵佶登上皇位,自然是要扶持心腹的,高俅因为虽然能够书写,但却没有功名,自然是不能走文官路,高俅便被委派到边境建功立业,其实无非就是镀金而已。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如此,高俅以边功便被擢升为殿帅,其实这里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赵佶原本一直是坐冷板凳的,当了皇帝自然要扶持自己的势力,而高俅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高俅的能力,当然不是说他的军事能力,而是揣摩人心的能力。如此的讨好媚上,掌管禁军20余年,但你要单纯的以为他只是靠媚上而做到此,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他最厉害的更是知恩图报,笼络人心。即使是蔡京等人势大,陷害苏轼,他也未尝对这位推荐自己的老首长落井下石过,甚至还经常补贴自己的老上司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是也。在边关他受刘仲武提携,即使是后来刘仲武兵败,也未尝被追责,这无一不是他的功劳。如此这些,也为时人称道。 宋钦宗 而让他能够活在当下的另一点就是他的识时务。虽然身处权力中心,他却没有“选边站”。当时宋徽宗为了怕成为亡国之君,传位宋钦宗,但又不愿意放弃权利,两方水火不容。 作为宋徽宗赵佶的亲信,这一次高俅选择了放弃,称病不行,回到开封。如此便巧妙地躲过了杀身之祸。 如此,一位具有鲜活个性的高俅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他会踢球,更会讨主子欢心,但更懂察言观色,识时务,也懂的知恩图报,拉拢人心,而恰恰是这些才是他“成功”的根本。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宋史》、《挥麈后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