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代十国成语故事见于《旧五代史晋书列传一》,发生于契丹灭晋期间(946年—947年),相关人物为后晋高祖皇后李氏,后晋出帝石重贵以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原文如下: 《契丹国志》载皇太后降表云:“晋室皇太后媳妇李氏妾言:张彦泽、富珠哩等至,……妾伏念先皇帝顷在并、汾,适逢屯难,……救石氏之覆亡,立晋朝之社稷。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辜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后晋的荒唐事,莫过于石敬瑭以子之名事父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割幽云十六州于契丹。一至于此后的数百年见,中原王朝无不被外部游牧民族袭扰,永无宁日。 在借契丹之手,灭掉后唐之后,石敬瑭到底有没有动过反抗契丹的念头,我们不能得知,从史册中,但见是卑微至极,事无巨细,皆禀名父皇。桑维翰上书奏章,言语中国民穷财尽,需要休养生息,厚积薄发。 942年,石敬瑭病逝。他的养子,也是侄子石重贵,上位,是为晋出帝。 后晋出帝石重贵 要说出帝,小编前文有详细介绍这位出帝本也不是安分的主,他还在守丧期间,便娶了自己的婶母。但要说骨头,比起他的父皇要硬气的多。他坚持称孙却拒不称臣,也就惹怒了契丹人。 耶律德光 要说匹夫之勇,这位出帝也大抵合适。在实力明显有差距的情况下,他却能一改前置,也当得这个勇字,而契丹则前前后后发动了三次战争。 在中原军民的英勇斗争下,石重贵击退了契丹的前两次 大规模入侵(人民的战争,晋反抗契丹的侵略与民族的归属感)。 可是946年,契丹第三次的入侵,他错信杜重威,结果杜重威率部投降,契丹大军兵临城下,后晋已然危如累卵,朝不保夕。 契丹灭晋 石重贵束手无策,这时候才有了前文的引言,高祖皇后李氏上书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乞求其准予投降,念在往日情分上能够饶恕石重贵,父皇帝您,功高盖世,对石氏后晋有救命之恩泽,这一切的错都是新皇不知道体味您的恩情,所招致的。“反亏恩辜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言辞卑微恳切,但大势已去,国祚已无,947年1月,契丹攻克开封,后晋灭亡。石重贵被降封为光禄大夫幽禁,迁居黄龙府。而李氏皇后,也是女子豪杰,耶律德光听闻石重贵从不听从其教诲,便决议让她自己决定是否跟随,石重贵作为其养子,但她却说“母不随子,欲何所归?”毅然决然的跟随其北上。 辽降少帝为光禄大夫,……帝使人谓太后曰:“吾闻尔子重贵,不从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答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绝两国之欢。然重贵此去,幸蒙大惠,全身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于是太后与冯氏、皇弟重睿。 李氏 驷马难追,本意是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但在这里自然是指责自己的不是,妄求耶律德光能够放过后晋。但虎入羊群,又恰恰是盛世契丹,耶律德光作为契丹雄主,又怎么会放弃这绝好的机会。 后晋之亡,又是谁人之过呢?石重贵,作为帝王,有宏愿,有骨气自然是可取之处,但有骨气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已,不思进取,只知宠信妃嫔,荒淫无度,有何谈匡扶华夏,至于儿皇帝这口锅,也只好由其父皇一背到底了,而后晋灭亡的大锅,也请他安稳背好。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