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海曲上人 2019-09-13

瑯琊宋氏作为鲁东南的名门望族,在临沂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已存在650余年了。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两代作为沂州“宋王杨赵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鸣梧、宋之普、宋之韩父子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个以农耕为业的家族,走上了明清历史的政治舞台,留下了众多的惊世传说和无数经典佳话。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鸣梧与宋之普庭训图

瑯琊宋氏的历史也就成了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研究的对象和讨论的话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瑯琊宋氏的历史也被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众多的历史事实和传说被证据推翻或证实。瑯琊宋氏的由来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脉络和世系。祖籍长清和莱阳、江南宋氏近亲之说,均已得到印证。众多的瑯琊宋氏子孙被接续进家谱里,千百件先祖遗物被发现,多部诗集、专著和书画作品得到抢救性挖掘整理和编辑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续谱虽然留下了种种遗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谱还是给族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无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谱》

然而,大仲村镇沂沟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统祖碑,却让众多的族人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先祖玘公墓碑

根据《瑯琊宋氏家谱》记载:始祖宋海受,济南长清县野雀窝人,明初跟随朱元璋的军队来到沂州,后生一子失讳,三世宋英、四世宋鳌,三辈单传。宋鳌生四子:宋经、宋绎、宋纬、宋绅。宋纬聪慧开明,重视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兴旺发展起来。到十四世时,共有进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余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该谱中却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谱》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么样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后沂沟村老林中的一统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头文)宋氏祖茔;(主碑文)高祖讳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孙四人:宋玺、宋真、宋换、宋立;来孙六人:宋天瑞、宋天祯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孙十人:宋文书、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礼、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学;仍孙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义、宋之仁、宋之龙、宋之玉、宋之连、宋之黄、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云、宋之魁、宋之锡、宋之得、宋之斗、宋之星、宋之应、宋之雷;云孙十九人:宋子振、宋子钦、宋子书、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杰、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学、宋子印、宋子年;耳孙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虽然有几位与《瑯琊宋氏家谱》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显然却不是家谱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宋氏老林处

但他们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后,又哪来的如此众多的“之”字辈的人?而且根据碑文的形制从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辈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后,那几百年的四辈单传之说将会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今后沂沟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亲手创修的家谱,对此众多的宗亲为什么会只字未提,只能说是谜团重重。

何况当年之普公在创修家谱时就住在距此仅十几里之遥的长新桥村,而去世后更是埋在距后沂沟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坟茔一河之隔不到两百米的东泇河右侧的河湾里。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之普故居地长新桥村

这其中的缘故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先祖们为何要给我们留下如此难解难测的历史谜团,又为的是什么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和好奇,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爱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传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弄清这一困扰家族历代宗亲几百年的悬案。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士全近照

据该支宗亲、现年已66岁宋士全讲,过去在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桥、白泉、城东及索村的宗亲们都还到沂沟的宋氏祖林中来上坟。当时其大伯还没去世,每年清明宗亲们都来添坟时,大伯都说,这几座坟子是您哪支的,那几座坟子是他哪支的。而且当时沂沟村后头也还有几座林,只是坟子少些,白泉有几位老人到七几年坟子被平后,也还来过几次。据他所知,后沂沟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还有交往。他们现在最近的就是长新桥和城东村的了。而距离更近的还有一支是涝坡村,有个他給叫大爷爷的,九十多了还活着,他不止一次的说老家是沂沟的。其中就有一个“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涝坡村西的岭跟前。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还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节,为了弄清楚沂沟村宋氏宗亲的来龙去脉,并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给之韩公添坟的机会,本人带领20多位宗亲,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从其为了保护而深埋在玘公坟茔里挖出了那块墓碑。

如今已经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但它却始终象一份心病一样折磨着我们。

如何解开碑中的谜团,揭去那层蒙在瑯琊宋氏十几代人心头的面纱,还后沂沟众多宗亲们一份几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挚的安慰,不能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和族人责任!

为了彻底弄清楚后沂沟宋氏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外。就是必须把现有的家族资料,特别是唯一的家族谱牒《瑯琊宋氏家谱》的内容和历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历史,现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谱》来支撑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孙,全靠这本家谱来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这本家谱的历史限制和约束,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不仅会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宗亲的轰动,更重要的是会被扣上叛经离道、违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为一个家族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给后人们留下一个真实的家史和历史,并经得起后代子孙们的检验和时间的见证。

那就让我们来深入细致地认识和分析这部承载着众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册吧!

我们首先来说说这部家谱的历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谱》创谱于清朝顺治年间,它是由(明)崇祯副都御使宋鸣梧公遵从伯父(明)万历王府长史宋日就公的嘱托,吩咐其长子(明)崇祯户部侍郎宋之普公创修的。

之普公创谱的时间是大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后,回到现在的兰陵县长新桥村开始的,直到其六十八岁去世时的康熙八年(1669年),历时十三年才结束。

长新桥地处鲁东南和蒙山山脉的西南端,也是临沂的西南部,虽然也有一条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过,但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相对还是十分闭塞。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之普肖像

从其创谱时写下的《五世纬公传》中可见一斑:

“予曩读书中秘,先考御史中丞谓普曰:‘汝伯祖别驾公,恳恳以宗谱属父草创,迄今卒未克成。汝备员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传,来者有闻,父亦可以报汝伯祖于九泉。’

普游宦南北,荏苒岁时,今已忽六十有八。而当年庭训,渺若逝波。洵所谓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奋笔,而文献无徵,潸然泪下。聊即闻见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后世得览观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传之,谁其甘为不肖者而后复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传,庶几睢陵即丘之历世久远乎?是在后之人法祖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纬

意思是说:

我从前在翰林院读书,先父御史中丞对我说:“你伯祖别驾公,殷切嘱咐我草创宗谱,至今终未完成。你在史馆任职,何不略微在任职之余完成家谱,使先人美德得以流传,使后代有人知道。父亲也可以此后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离家在南北任职,不知不觉中一年年过去,现在忽已六十八岁,而当年父亲的教诲,远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确实如古人所说:“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啊!”不能秉承父训,我愈加惭愧了。现在避世隐居山中,勇念秉笔疾书,而文献无法搜集,不禁潸然泪下。姑且就听到见到的最真实的情况,述其大概,使后世得以阅览。

凭五世祖振兴我们宋氏,而之普写传,谁难道甘愿想当不肖子孙而后来再次使之湮灭?本支百世,薪火相传,但愿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览那样传世久远啊!这在于后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谱世系中英公、鳌公后的释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余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龙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讳俱缺;三世祖、四世祖,仅存名讳、字号,生卒杳不可问。家世业农,其事无传,自殁之日,与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绵世浸远,先灵不属。普数采先世之载而无从,未尝不仰天而流涕也!

呜呼!先世微意,或厌后时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语姓字乎?或亦以世经兵戈之苦,贵德贱通,不习文字使然与?求其故而不得,则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盖久伤之矣!”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说: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从海受公开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龙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讳全都失传;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讳,字号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听不到。家中世代务农,先人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因为从去世的那天起,事随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遥远啊,空寂呀!

世代绵延,逐渐久远,祖先神灵不显,之普多次想采集祖先的记载却没有办法,未尝不仰天而流泪啊!

唉!祖先隐含之意,也许是厌恶后辈见识肤浅之人,多不值得告诉他们姓氏和名字吗?或者也因为世经兵战之苦,重视德行,轻视交际。不学习文字才这样的吗?寻求那些旧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对天流泪了。因资料不足,杞国夏礼无证和宋国殷礼无证的事,孔子伤心了很久啊。

从以上之普公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从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对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确定的因素都在里边。

而他所能够知道的,又是从哪儿获得的呢?

“普生也晚,闻诸八十六岁四叔祖讳日丽曰:始公食贫力役,坐库征税。有柞子镇狂生王某骤入,公方理收数,未之致恭。王出,怒形于色。公将税封列案弗收,静坐以待施。王引诸友来。公起谓曰:“适理收数,非有心也!”诸公见税封列案,共评王某多事,相携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礼重之身,忽遭狂生征色之侮,奋请回籍,入门病卧不起不食,扣之不应。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询之。公语之故。孺人曰:“此何难也?见有田中数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师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买棹清淮,踰广陵,涉杨子,上吴门。或问:“何以来?”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讲坛文会,饮食衣被于学也。”果得罗先生而归。修脯敬礼,视饶有力者不啻过之。冬日冱寒,偶得银鼠一裘,罗先生欲之,即脱手相赠,无吝容。

未三载,伯曾祖讳桂,已青其衿。亲串牛酒交欢,迎贺普照禅寺,狂生王某与焉。酒数行,伯曾祖历声谓王曰:“我父硕德高年,无心之失,尔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谢罪。归以语公,公曰:“休矣!儿何相报之速也?”

未几,二三叔曾祖,亦肩随入庠,声在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五公图2

意思是说:

之普出生晚。我从八十六岁的四叔祖日丽公那里听说:当初纬公生活贫苦,服役出苦力,在库房掌管征税。有柞子镇一个姓王的狂妄无知的青年,突然闯进来。纬公正在清点收取的税款,没来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转身就走,怒形于色。纬公把税封摆在桌上没收拾,静坐等待王生的行动。这时王生领着众多朋友到来。纬公站起来,对他们说:“刚才正整理清点收取的税款,并非有意不打招呼。”众人见税封摆在桌上,全都评说王生多事,最后大家结伴离开。

纬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礼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无知青年的变脸侮辱,便极力请求回乡。进门后病卧不起,不吃饭,问他也不答应。过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着急询问他。纬公对她说了原因。朱孺人说:“这有什么难的?现在田地里就有几个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们,只是在于快点聘请名师罢了。”纬公快速地爬起来,说:“这真是个好主意啊!”于是雇船到清淮,经扬州,渡长江,到苏州。有人问:“为何到这里来?”纬公说:“我仰慕江南是读书人讲坛文会所在的地方,这里的吃穿用度都得益于读书。”果然聘到罗先生回来。送老师的酬金,对老师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财人家,不止是超过他们。冬天极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银鼠皮衣,罗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纬公当即出手相赠,没有半点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领长衫。亲朋好友摆酒,一同欢乐,在普照禅寺迎接祝贺。柞子镇的狂生王某也参加了。酒过数行,伯曾祖严厉地高声对王某说道:“我父亲年高德劭,无意中一点失误,你为何以恶劣的态度对待他?”王某离开座位,承认过错,请求原谅。桂公回家把这件事对父亲说了。纬公说:“哎呀,我儿为何相互报应的这样快啊?”

没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随后相继入学,他们在生员中都有很高的声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务农。

就连五世纬公这段瑯琊宋氏子孙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听八十多岁的日丽公说的。而至于海受公何时娶妻、何时生子、又有几子几女,概无所知!

因此,从海受公到四世鳌公,“四辈单传”之说是不确切的。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之普公墓地东的泇河拐弯处

而在支谱公后的历次续谱中,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长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谱序》中的记述:

“宋氏姓出宾王,宗支繁衍遍诸处。先世之在有明前者,远弗可考。自海受公从洪武军,由长清徒于沂,遂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纬公,积德累仁,以开来业,其后代有传人。

然恐世远年湮,荒渺无稽,先中丞公,时以家乘未辑为虑,属之先司农公。而公未获卒业,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辑,缘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园,得与宗党欢然款洽。凡我子姓云仍,蒙业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贻与!继思:合而不能无涣者,势也;散而仍复联者,情也。假令今日聚处,而后时,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灵,能无遗恫乎?谱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续而成之。

嗟嗟!迁支逖派,俱出一源,纪之岂厌其详?良以我支中叶之微,莫寻其绪,于长清一支且然,况欲连及哉?因奉遗谱,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详支分之辨,虽不敢谩云继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长幼,秩然不淆,亦子孙善承之一据也!

意思是说:

宋氏之姓,出自辅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后代遍布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远,无可考证。自从海受公参加洪武军队,由济南府长清县迁移到沂州,于是就成了沂州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纬公,积累德行与仁义,而开启了后世的善报。从这以后,每代都有声名传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远,湮灭无闻,渺茫无凭,难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时常以家谱未编而忧虑,他把此事嘱托给先父司农公。但是,司农公没能够编完家谱,又要我继承先人遗志。我常想修订编纂,因为一经为官,就没有时间顾及了。

现在共同居住在乡下,能与宗族乡党相处,喜悦而亲密。凡是我宋氏后辈远孙,承继前人基业,衣食无忧,为什么呢?难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赠与?继续再想:聚合而不能没有分散,这是大势所趋;分散而仍能再次联结,这是亲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后,兄弟互相不了解,伯叔有时相紊乱,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灵,能没有余痛吗?家谱的编成,应当更快一些啊!因此续修而编成家谱。

唉!迁徙的分支,远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个祖宗,记述他们哪能厌烦详尽?确实因为我们这一支中世衰微,寻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长清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况还想去牵连涉及呢?于是恭承司农公留下的谱本,只就沂州的本族这一支,确定世次的承接,详述支系的分辨。虽然不敢漫夸是继承遗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迹可以考证,使近世的尊卑长幼,有序不乱,这也是子孙易于承接的一个依据!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六祖图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谱序》中,(清)乾隆顺应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记述:

余琅琊宋氏家谱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谋创作,虽粗立规模,而遂谢世,故未告成。后伯父宦归,缵承先绪,专资修谱,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虽刊有成书,而先人之应立传垂后者,多有未备。先大夫常以是伤之,故易箦时,犹拳拳于是,而以此一事,遗命于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见背,余兄弟辈留心于谱者,非一朝。己未之岁,编纂已将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经理;而三兄又时客淮上,不获即归,遂以此专命于予。然予生也晚,恨于先人之德行,有不获前闻者。且不学无文,而又远处数千里外,虽家有长老,皆未能谘询而取证。余乌能任此大事乎?

于是遂命五弟,于家搜求上世之遗文,博采宗老之闻见,书寄邮筒助予不及。复假各名家族谱,取为章程,乃就余所耳闻目击者,仿佛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滥有牵入者,惧其假借而不亲也。素朴之寒俭,不敢匿而不书者,惧其粉饰而不实也。贤哲之多人,不敢妄为立传者,惧其失考而不核也。传文之朴质,不敢设为浮词者,惧其矫诬而不真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异时可以垂子姓于奕祀者,始可以对先大夫于九京也。

意思是说:

我们琅琊宋氏家谱,过去祖父晚年在家闲住时,才计划编纂,虽然粗具规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没能完成。后来,伯父辞官回乡,继承祖先之业,专心致力于修谱,然而因为晚年身体多病,精力未免赶不上,虽然修改现成的书稿,但先人应该立传传留后世的,大多都还未写。父亲常常为此而伤心,所以临终时,还多次提及此事,并把这件事,嘱咐我们兄弟几个完成。

自从父亲去世,我兄弟们关注家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谱将近编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俩人,各因家事繁重,没能经手料理;而三哥那时又客居扬州,不能马上回家。于是,他们就把修谱的事,安排我专门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遗憾对于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并不清楚;而且,自己学识不够,缺乏文采,而又远在数千里之外;虽然家族中有长辈老人,但都未能征求意见、取得证据。我怎么能担承起修谱的重任呢?

于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寻先代遗留下来的文章,广泛采集本族老年长辈的所见所闻,写信邮寄,帮助我弥补不足。我又参考各名家族谱,选取做为格式,就我所耳闻目赌的材料,效仿而编成这本书。

至于宗族支派繁盛众多,我不敢任意牵连收进,是怕假冒而并不亲近。质朴无华贫穷寒简,我不敢隐瞒而不书写,是怕装饰掩盖却并不真实。贤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随便为他们立传,是怕事情无从查考,事迹无法核实。传文质朴纯真,不加修饰,我不敢设浮词漫夸,是怕虚妄而不确切。自己确信的,就告诉别人确信的事实;自己怀疑的,就告诉别人怀疑的问题。以后可以世世代代留传给子孙,才可以对先父于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之普公墓地后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谱序》中,嘉庆申辛酉(1801年)进士,河南彰德府林县知县俊起公的记述:

“余读家乘,自中丞公、司农公,累世纪述,梗概粗具,逮从伯儋州公始纂辑成书。先世于此,诚详以慎也。后从兄达州公,广为采访复成今谱。

余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于豫。值给谏侄曾孙澍,以养亲假归,与农部侄曾孙潢,均有修谱约。无何,给谏下世。庚午秋,余又解组,且以交务羁留,不获如愿。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孙肇由江南过邺。余喜曰:“此其机也!”因命返里,并札致侄孙景星、侄曾孙瀛与五兄坦夫,同商确续为编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尽吾心,以为后图。

于是,阖族踊跃,阅五月而世系成。七十余年生聚,较前世,不啻倍蓰。流长源远,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与诸孙将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说:

我读家谱,从中丞公到司农公,接连两代记载叙述,粗具梗概,到从伯儋州公,才编集成书。先代对于家谱,确实细致而慎重。后来,从兄达州公,广为采访,又编成现在的家谱。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职。正值侄曾孙给事中宋澍,因为奉养母亲请假回乡,和在户部任职的侄曾孙宋潢,均有修谱的约定。不久,给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辞去官职,并且因为交接事务,羁旅淹留,不能如愿。然而未敢忘记修谱!这年冬天,侄孙宋肇由江南前往邺城来访。我高兴地说:“这正是机会啊!”就叫他返回家乡,并写信致侄孙宋景星、侄曾孙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议续修编纂家谱,以继承尊崇祖先、团结族人的大志,姑且尽自己的心意,并以此为今后之计。

于是,全族踊跃参加,经过五个月,家谱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较,何止数倍。源远流长,从始祖开始,到现在,美好而兴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诸位孙辈做事辛勤,所修家谱哪能这样完备?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谱时,俊起公三子嘉庆戊辰恩科国史馆校录、议叙候补盐大使宋篯龄公又是怎样论述的呢?

“我宋氏族谱,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孙徽章。局设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谱将告成,请削板以待序余。

惟吾家族谱,欲考中丞公、司农公纂辑所由,与章程所取法,有从叔祖儋州公初修、从伯达州公再修、余父林虑公同族众三修诸序。

余自分学疏无文,何能序?又不获稍缓时日,请序于名公巨手。特即族众之踊跃乐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纵未能继上世纂修,因其旧,补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于嘉庆辛未所修,固易抄册而付枣梨矣。

且先世之望于族人者,欲因谱牒而扩大之,有诸善政焉。立家庙以事先灵,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复设义田、家塾,以为亲睦族人,教训子弟之计。此数善者,族间人人愿为,不必人尽能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为疑,族众不以为僭,斯事可图始而即可乐成。

意思是说:

我们宋氏的族谱,又正值重新修订。主持这件事的人,是侄曾孙徽章。办公地点设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为家谱修订即将完成,请人刻板,等待我写一篇序言。

我们家族的家谱,要想考察中丞公、司农公纂辑的经历和章程的取法,家谱中有从叔祖儋州公初修、从伯达州公再修、我父亲林虑公同族众三修时的几篇序言。我自认为学问短浅,缺少文采,怎么能够写序?但又不能稍微延迟时日,请名人高手写序。我特别就族众踊跃参加、乐于修谱的状况,略述大概。

这次修谱,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袭从前的成例,但补充了过去所未涉及的内容,考虑更加完善,这样对于嘉庆辛未(1811)所修的家谱,当然要由抄册,而改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对于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续谱牒而把家族扩大,有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庙用来祭祀祖先的神灵,购置祭田用来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设立义田,创办家学,以此作为亲近和睦族人、教育训导子弟的长久之计。这几项好事,家族之中,人人愿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犹豫不决,族众不认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开始筹划,就可以乐见其成。

以上四次续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沿袭了之普公之说,就是一些续修家谱的大道理。那些写序的历代先祖都是文人,他们大都是从小就在私塾或官学里,埋头苦读不问窗外之事,长大了又为官在外,离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书信来往获得的,始祖到五世诸公没有一个去查证、走访和完善过。虽然后来的开蕤公、瑞霖公、开勋公等也曾到过长清寻根问祖,或和莱阳宋玫家族、江南宋征舆家族等有过交际和书信往来,但后沂沟这支人的无头案,一直却无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历史中从来就没有这支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经定了,他们也不想知道,更无意去改变祖宗的意愿。也许是这支人的存在与否,根本就与瑯琊宋氏整体的兴旺与衰败无关紧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谱》中没有后沂沟宋氏的记载,就再正常不过了。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村委

更何况,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说,世代相传,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难说难道,一言难尽!

然而,历史总归是历史,事实总归是事实,后沂沟宋氏的切实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十几处林地,几百座坟茔,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铁证如山。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另一处宋氏老林遗址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明朝的整个历史中,至今也从未发现,在现在兰陵县这个区域范围内,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断定不是海受公的后人,是毫无根据和道理的。

但后沂沟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亲,为什么在《瑯琊宋氏家谱》历经顺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没有一点纸面的讯息呢?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又一处宋氏老林遗址

为了再进一步查找这支人的相关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约后,再次到兰陵仲村镇的后沂沟村、涝坡村、金陵镇的长新桥村、神山镇的白泉村等进行实地考查。

六月的骄阳似火,虽然早上6点半多钟便驱车近40公里,赶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镇南端新开的一家大型超市,但还是感到几分的干燥和闷热。正在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两箱饮料,便陪着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涝坡村赶。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92岁的宋清秀

涝坡村就在大仲村镇的南边,距离不过一华里。在村中一条丁字路口处西北角的一间低矮、破败的小房子里,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说过的那位该支较近的92岁的大爷爷宋清秀。

大爷爷确实清秀,虽是92岁高龄,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铄,问明我们的来意后,便滔滔不绝的讲起了我们的家史。他不仅知道海受公、鸣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韩公和之韩公以下的几支几房的事,并明确表明自己是之韩公四房的人(即夔学公的后人)但对沂沟宋氏的历史和渊源却一无所知,这与士全兄之前介绍的“不止一次说过老家是沂沟的,其中就有一个“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涝坡村西的岭跟前。”之说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士全与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无所获而告终。

离开涝坡村便驱车往十几里之外的长新桥村赶,在村中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亲93岁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93岁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鹤发童颜,虽然听力稍差,但思维清晰,语言流畅。据他讲,其父叫宋沛征,父亲之上七辈单传,到他这一辈才兄弟6人。是其老爷爷辈(曾祖)从后沂沟村迁到长新桥村的。他十几岁的时候经常去后沂沟老林上坟,他们支的老林在后沂沟泇河东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坟东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坟子。其老爷爷搬到长新桥村后开始没有林,老奶奶去世后就埋在官地里,但老爷爷去世后又埋到沂沟老林里。小时候听老人和父亲说,其先祖好似是从神山镇的白泉村搬到沂沟村的。当时有两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后,他们现在最近的就是沂沟和城东村的。当时沂沟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坟子,林中栽满了大松树,当时几支人还因为争树打过架。据老人们传我们这支人和杭头宋不近,但远在哪里不知道,只是听说,根还是一个根。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孝先与宋传文

谈话中间在山上干农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岁的传文叔,也赶了过来。经过本人询问,其知道的家族信息,与孝先大伯相差无几。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孝先一家

长新桥村的该支人口现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时,在宗亲们的再三挽留下,依依离开长新桥村,再次赶往沂沟村。

因卞庄镇城东村的该支宗亲,已没有了八九十岁的老人,在沂沟十几处老林旧址处补拍完照片后,便于12时回到仲村镇。下午两点钟,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后,驱车赶回临沂。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点钟,为了进一步落实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传文五叔关于白泉宋氏的种种传说,本人再次驱车赶往兰陵县神山镇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白泉村街门

白泉村位于兰陵县神山镇驻地的西南方大约两公里,仅宋姓人口就达1500多人。经多次打听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参加续谱的68岁的十九世宗亲宋春东大叔。

据春东大叔讲,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时来的。三支的老林分别在猴子泉岭后、村后北岭和村后西北角的坝子后。现在北泉宋氏最长的辈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辈分是二十四世。因过去祖上太穷,三处老林都没有碑,到十世时才立碑。但具体和沂沟宋氏有没有联系,是什么关系其从未听说过。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白泉村景一角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春东大叔又带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参加续谱的年龄稍大的十九世宗亲82岁的宋广吉大叔家,虽然半道上发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误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在村前的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找到了广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宋广吉与宗亲

据广吉大叔讲,92年续谱时他曾亲自到过沂沟村,沂沟的本家说,我们是近的,但如何近却没有说明白,至于说我们支的过去曾经到沂沟老林中去上坟,自己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只是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绅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与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说讲的传说均有不实,虽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着太多的疑点和未知,但说沂沟的宋氏先祖是从白泉迁到沂沟的,显然是错误的。沂沟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几百年。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沂沟之行虽然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它却充分证明了,沂沟的宋氏先祖就是发源于后沂沟,其它的传说均是误传。

现在我们只有重新回到沂沟宋氏和那块神秘的先祖墓碑上。

我们首先来整理一下该碑详细的世系图: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玘公碑世系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玘公墓碑,准确的说就是一统沂沟宋氏的谱碑,从玘公到墓碑的最后一世,一共十代。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谁的高祖?

从碑文的惯例和形制来看,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层四位先祖的高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整个碑文的谱系中,说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该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辈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从碑文来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孙两代的人,否则,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会有“孝男、男或孙”等字样,更不会主碑文就直接写着“高祖讳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辈之上四辈“宋玺、宋真、宋换、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确定无疑的。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后沂沟俯视街景一角

其次,该碑立于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时该支已有“之”字辈的先祖20人,“子”字辈的19人,两辈人以下5人。

也就是说,在雍正三年,该支人十一世刚刚有5人,而之字辈的也还有没生子女,或没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还有部分人在世。

我们先来来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么时代?

家谱中有记载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于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于万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丽公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

八世鸣南公(日望公子)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鸣梧(日乾公长子)公生于万历丁丑(万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于崇祯丙子(崇祯九年即:1636年)四月;鸣鹗公(日丽公子)生于万历丁未(万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于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鸣南公长子),生于顺治丁亥四月(顺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鸣梧公长子),生于万历壬寅正月(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韩公(鸣梧公次子),生于万历庚戌(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鸣鹗公长子),生于崇祯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吕公(鸣鹗公五子),生于顺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长子),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长子),生于崇祯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于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学公(之韩公长子),生于崇祯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学公(之韩公四子),生于顺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长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颐公(之吕公长子),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吕公七子),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维守公(叔丙公子),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长子),生于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长子),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学公长子),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复公(夔学公长子),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于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财起公,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于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龙起公,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瑯琊宋氏五祖图1

从以上众多的先祖事例与雍正三年沂沟祖碑就有记载的最后五位先祖比较,沂沟宋氏先祖从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龄和时间上虽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为玘公与杭头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几岁年龄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龙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间。而乾隆年间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说,沂沟宋氏辈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辈分至今不乱,绝不是偶然的。因此,该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辈数是不容置疑的。玘公与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辈更是确定无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辈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沟宋氏辈分不乱,也充分证明两个家族从始至终都是有联系的。只是在之普公创修家谱之前,不知什么未知的原因,使两个家族很少往来,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沟宋氏是怎么一回事,也或许是有其它的难言之隐,才造成了两个家族几百年的分离。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沂沟宋氏历史上一直没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历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沂沟俯视街景一角

但沂沟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个什么关系呢?

前几篇宗亲考我已经多次说过,沂州之地历来是兵家要地,特别是元明两朝的战争,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迹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兴盛起来。而地处鲁东南的千年古县兰陵周围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来到向城的石龙山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以来,至今650多年还没有发现有第二个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时期也来到这片土地上。因此,沂沟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后人是确定无疑的。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沂沟村南东泇河东段

也因此可以说,瑯琊宋氏家谱中的四辈单传是历史的错误,客观公正地纠正这一错误,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海受公原并非一子,而是二子,长子失讳;次子玘,生卒不详,迁居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后生几子几孙均无考,五世玄孙四人:宋玺、宋真、宋换、宋立,之后以此类推。但因未知的原因,一直与杭头族人少有来往。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沂沟村南东泇河西段

然而,今天的我们,面对沂沟宋氏族人几百年的苦苦追寻和殷切期盼,作为瑯琊宋氏族人怎么都不能再俯视无睹、视而不见,将一家人拒之门外。

只是遗憾的是该支宗亲的繁衍和发展与我们支相比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现分布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瑯琊宋氏宗亲约有二十多万人,仅兰陵一地就高达近十万人,而后沂沟宋氏当时九世“之”字辈的先祖约有我支”之”字辈的先祖五分之一,但现在能够找到的却不过千人。这除了有部分后沂沟宗亲在历次续修家谱中被我支宋氏吸纳外,更重要的是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后沂沟宋氏宗亲的兴旺与发展。

650年的姓氏谜团——兰陵县大仲村镇后沂沟村宋氏渊源

因此,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当欢迎和拥抱他们回归到瑯琊宋氏的大家庭中,一同共享家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复兴!

宋家宣 于临沂

2019年6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