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哲学的精髓有四: 1,世界是可知的。 这是人类对认知大自然信心满满的思想基础,是指引各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指路明灯。 2,因果逻辑与方法论。 这是哲学的根基。哲学不是技能科学,是指导人们正确思辨与创新、引导人类不断求真、增长智慧的科学。学哲学能够增长智慧,凭的就是因果逻辑与方法论。因此,一个理论体系如果没有甚至排斥因果逻辑与方法论,就只能称为是一种学说,不能称为是哲学,因为它达不到使人增长智慧的效果。 最先的因果关系是具有必然性的。由于量子的发现,才知道因果关系是基于大概率。原先的因果关系只是特例。 目前的认知方法论主要是唯心论与唯物论。两个方法论正好互补。 随着哲学的发展,或许产生新的因果逻辑与方法论。 哲学之所以能够引领其它科学,凭的就是人类会因此不断增长智慧、指引方向。其它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与哲学“难舍难分”。因此,开拓知识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哲学水平,说他们是哲学家,一点都不过分。 定义智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只能列举。比如: 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找到适应环境的新途径; 能够探索并认知未知的世界和事物,并对新的发现给予定义。 对于新的目标,能够制定可行的计划。 在人与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能够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本身面对新的挑战,或维系某个状态,能够达成共识。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能够找到主要问题点,制定对策,提高人类福祉。 对过往的事物能够回顾反思、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教训。 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判断事物的本质。 ………… 以上只是智慧的例子。 3,博爱与普惠。 这是哲学的宗旨。哲学是中性的、普惠的,充满着满满的博爱。哲学对于任何的人或事物,都力求客观不带偏见。 哲学绝不会只对一部分人有利而对另一部分人有害。如果这样的话,就违背了哲学的博爱与普惠这一宗旨。任何有群体偏向的学说,都是对哲学的歪曲。 4,求同 这是哲学的立场,也是哲学发展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外世界),一个是自己大脑内的虚拟世界(内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别人大脑内的内世界对“我”来说,也是外世界。 人们在讨论、说服、交流、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过程,都是将自己的内世界向对方展示,就是“将内世界求同,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是在丰富自己的内世界,力求能够完全对应外世界。 为了进行研究,人们将自己的内世界独立出来,而把所有的外在都称为外世界。 求同是指:认知是为了使内外世界相同,以认知整个宇宙。交流是为了人的内世界相同,达成共识。 顺便说一个误解:物质与意识谁第一。 世界的本源是哲学的研究方向之一(物质),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哲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意识),还有人与社会(伦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各门学科),等等。 哲学研究方向,一定不属于哲学本身。因此,物质与意识,不存在谁第一的问题。 唯心论与唯物论是哲学得以发展的两个支柱,好比是人走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舍弃任何一个都是蹩脚的。 存在以下两类事实:因客观存在产生新的意识(认知),也有因意识产生新的物质,以及原有物质的新布局(创新)。 高铁和空间站,原先的自然界没有吧?现在有了。今后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这都是依据人的意识创新出来的。今后指不定把哪个小星球毁掉,如果它要碰撞地球的话。 物质的概念,包含各种客观存在,包括各种由物质本源产生的所有组合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因此,高铁和空间站就是宇宙中的新物质。把一根木材烧了,木材就消失了。人死了,生命就消失了。卫星上天了,新的物质就出现了。 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哲学,又限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还请看客谅解,更希望补充。 我的说法,貌似与权威说法不同,欢迎评论、探讨,点赞与喷都可以。 |
|
来自: 剑胆琴心8wsuyq > 《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