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九:数论哲学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5-09

印度古代哲学之九:数论哲学

数论梵音" 僧佉" ,为印度婆罗门正宗6 论之一。僧佉,原意为" 计算" ,后来引申为:思索研究,数论哲学由此得名。《百论疏》这样说:" 僧佉此云制数论。明一切法不出25谛,故一切法摄入25谛中,名为制数论"。《唯识述记》说:" 僧佉此翻为数,即智慧之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曰数论。"

数论之学起源很早,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数论起源于公元前8 世纪,相传其祖师为迦毗罗,号称" 神圣的仙人" ,是神话中的人物。其事迹见于博罗他纪事诗等书中,多为神话故事。迦毗罗传弟子阿修利(见金70论),阿修利传般遮尸伽,为僧佉大师,其学说散见于大博罗他纪事诗诸书中。其后有毗利沙迦那,译名作雨众,也是很知名的数论大师。佛典中甚至常常称数论力" 雨众外道"。到公元4 世纪,自在黑作《数论颂》72颂,也就是中译金70论之本颂。

数论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即原始数论、古典数论、后期数论。原始数论起源于公元前8 世纪,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体系则产生于公元前5 世纪左右。原始数论主张世界是地、水、风、火、空、神我6 大元素所组成,其中" 神我"虽然是一种意识的东西,但它潜藏于原初物质之中,是物质的变异成分。因此,原始数论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

公元前后,印度奴隶制盛极而衰,封建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印度思想领域的斗争表现得非常激烈。占统治地位的吠檀多唯心主义与顺世论、耆那教激烈斗争,也与数论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进行着斗争。过一时期,各派哲学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数论也由原始数论发展为古典数论。原始数论已没有可靠的资料可寻,我们所能见到的是《数论颂》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我们着重据此介绍古典数论的思想。

数论象奥义书一样,也在努力探索世界的第一原因。但所获得结论与方法却根本不同。数论否定梵,天帝和灵魂的存在,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产生物质世界的原因也是物质的。因为数论哲学主张" 因中有果" ,果含于因中。

由此推断出来的物质世界的本源是" 原初物质" ,也叫做" 自性" 或者" 根本原质"。这种原初物质是处在极精微的状态的,由于其精微,它是不能被人直接感觉到的。数论的术语将这种处于原始状态,也就是处在进化成可见的物质状态之前的隐伏的原初物质称为" 未显" ,它是无形的,无差别的,无限的,普遍存在的。但是,它与显现的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相同的。

数论认为,物质世界中的每样东西都是由三种实体或实在——" " 的不固定的构成。这三种德分别是:" " ,表示轻盈、光明和喜悦的性质;" " ,表示运动、激动和痛苦的性质;" " ,表示沉重、阻碍和懒惰的性质。由此推论,原初物质也是由这三种成分构成的。德本质上也是物质的,比如,喜是原初物质中含有的智力潜能,忧是能量,闇则是质量或惯性。这三种德形成稳固的平衡时,原初物质呈未显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这种或那种" " 占居了支配地位,平衡丧失了,物质便开始由未显向显现世界进化。三种成分之间的各种结合与分离,演化出世界上各种现象。

按照数论的说法,这个进化的过程是:从未显状态的失衡中,首先产生" " " " ,大意即伟大,觉意为" 智力"。从大或觉产生" 我慢" ,即自我感觉。然后从我慢产生出一系列心理的和物质的东西:

(1)心根,即思想;

(2)5知根,即5 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

(3)5 作根,即5 种行为器官——舌、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

(4)5 唯,即5 种精细成分——色、声、香、味、触,并由这5 种精细的成分最终产生" 五大" ,也就是5 种粗大成分,即地、水、火、风、空。

" 我慢" 按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指自我意识,而我慢在数论的进化图式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从这一点看来,数论自身似乎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然而,我们应该看到," 我慢" 是由原初物质派生出来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事物的" 自我意识" 是事物的自性使然。所以,我们不应因此而低估了它的进化论的观点的意义,也不能因此而否认数论原初物质的唯物主义性质,因为它最终还是承认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最高实体和基础。这与西方哲学史上的原子论、同中国哲学史上的" 精气说" 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的重要之处是揭示了物质世界永恒运动进化的概念,这是数论哲学的一大突出贡献。

数论认为世间一切心理物质现象均具三德,根发一源,有一本体,这就是原初物质,也就是自性。而世界的积聚变化还有一个另一个原素,称做" 神我"。神我是生命原有不变清净之本体。神我是和自性不同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意识的东西,它是不变的,既没有始终,也没有时空和因果。神我不同于" 梵我" ,它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世局存在着不同的人,便有无数的神我存在,由此看来," 神我" 类似" 我意" ,神我与自性的关系相当于物我关系,原初物质(自性)是认识的客体,而神我则是主体。自性与神我相合,转变生万有,原初物质在神我的作用下运动转变,但这种转变必须是" 因中有果"。所谓" 因中有果" ,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原因中已经包含着它的结果,换言之,结果是已潜存于原因之中的。例如,自性产生觉,是因为自性中包含着觉的因素。

数论者为因中有果的论点提出了五项论据:

第一,无中不可能生出有,例如沙中不可能生有油,除非在沙中已经有油。这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以另一个事物为原因。

第二,求一物必须取其因,也就是说,一定的果必然有一定的因,因与果有着不变的关系。例如,奶酪是从牛奶中取得的,而不能从水中取得。

第三,不是一切物都能生成一切物,因与果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草木沙石等不可能都生出金银来。

第四,一定的因中含有果的性能,才能制作出这种果,例如,陶工能用土制作出瓶,因为土有制成瓶的性能,而不能用草木制成瓶。

第五,随某种特定的因可以得到某种特定的果,也就是说某一事物必然是由其同类性质的事物所生出的,例如,种瓜可以得瓜,种麦可以长出麦芽,因为瓜种与瓜、麦种与麦芽是同类事物,性质上是相同的。

当然,事先存在于原因之中的结果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是处于隐伏状态的未显的物质,这种未显状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显现状态的物质,那就是结果。

数论者的因果观具有反对神权的意义,如在吠檀多看来,现实世界各种现象从因化为果或者从果化为因都是幻想,是不真实的。因为无论因和果都是最高实体——梵通过魔力创造出来的,只有梵才是真实的。数论家驳斥了这种说教,指出从因化为果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有所谓的慈悲的梵天,则决不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万苦之世界来。

数论的因果论是与正理论、胜论所主张的因中无果论或因果差别论相对立的,与佛教特别是其中观派的" 空论" 也是根本对立的。尽管数论的因果论还缺乏科学的辩证的根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特定联系,这种对于因果的解释是接近唯物主义的。

数论的认识论是与它的本体论密切联系的。它认为,人们认识有三个来源,即知觉、推论、圣书或权威。

数论认为,所谓知觉就是对于世界对象的心理了解,对于和感官相接触的外界物体的确定。知觉有不确定性知觉和确定性知觉二种,通过外部作用的感觉器官(外作具,如眼、耳、手等)对于外界对象的直接接触了解,叫做确定性的知觉。在一定的直接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内部作用器官(内作具,如心、自我意识、知性等)的加工后得到的认识为不确定性的知觉。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推论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由已知事物推知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数论术语叫做"比量"。比量有三种,一是有前比量,也就是见前比后的推理,已见原因,由原因推论出结果。例如,看见黑云可以推知下雨。二是有余比量,也就是见后比前的推理,即看到结果可以推知原因。例如看到江中充满浊水,可以推知上游有雨。数论家由世界是物质的,推知世界的本源是原初物质,就是运种稚理的结果。三是平等比量,也就是由此及彼的同类推理。例如看到这里的花开了,可以推知那里的同类的花也开了。

推理是数论家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圣书和权威的意见称为" 圣言量" ,是圣者认识的结果,一般被认为是可信的间接的认识来源,数论家也承认这一点,但是数论家不象其它正统哲学派别那样特别强调《吠陀》是唯一权威,它否认吠陀为焚天所成的说法。

70论甚至认为僧佉之智在4 吠陀之上,在4 吠陀未出世之前它就已经形成了,4 吠陀及其他教派都是从僧佉发展出来的。

在伦理学方面,数论主张以智慧解脱苦难。数论哲学旨在寻求解脱社会和人的苦难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灭3 苦。所谓人生有三苦,一是依内苦,它包括来自身体内部生理的苦,如风热、痰等,也包括来自心理的苦,如欲望、怒、贪、惧、忧等。二是依外苦,指的是人、兽、鸟、虫、毒蛇、山崩等外部伤害带来的苦。三是依天苦,也就是由寒暑、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引起的苦恼。而根本的苦在于轮转生死,在物质世界反复轮转,不净、无常就是苦。那么,如何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呢?数论认为,解决痛苦的根本途径在于了解25谛真义,以独存之智为解脱之因,在于使人明白神我和自性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世间的知识行为欲望,莫不与苦偕行。看重世间的得失,视为与自身有莫大关系,以为" 我可怜""我可爱" ,这是根本的我慢,是一种极小极浅的认识,是无智的表现。因无智的束缚,令在天人兽中反复轮转,不得解脱。使人从现实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脱离自性而达到自在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呢?数论家认为,解脱的唯一方法在于智慧。智慧有两种含义,一是外智,指的是知识,如六吠陀分。二是内智,也就是数论的哲理,这是真实的智慧。要想得到这种智慧必须经过修持。修持方法有8 种:一思量,二闻道,三读诵,四离外苦,五离内苦,六离天苦,七由友得,八由施得。这8 种方法能够引起弹定智慧,然而智慧的获得还必须通过" 现证" ,也就是要摒弃平常细小浅薄的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堕人于尘世的三苦三得。如果能够由浅入深,从小扩大,看到自性的全体,了然于25谛之地位,达到真正觉悟,脱离5 115 唯我慢觉,反于冥漠之自性,不再轮转。而自性与神我不再相干,神我因此而得以成为独存之智慧。

显然,数论对于社会和人的苦难的看法是极端唯心主义的,它关于解除苦难的途径也是悲观主义的消极的。它不是主张通过医疗解除人体生理的痛苦,更不主张通过斗争解除社会之苦,而主张通过修炼智慧寻求解脱,很显然是一种宗教伦理观。在这一点上,数论与婆罗门思想同属一个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