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不难推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水平,取决于其个体的阅读水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门单纯传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人文情怀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奠基。因此,作为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精神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少的“食粮” 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应只在课堂内、学校中进行,大量的有效信息、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去获得,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所以,课外阅读是在为孩子的人生着底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直至让阅读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鼓励学生自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对课外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课外阅读应注意阅读内容的广泛性。一个有趣的统计:一只蜜蜂要酿一公斤的蜂蜜,必须在一百万多花上采集原料。蜜蜂之所以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是因为它的博采。读书更是如此,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年轻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指导我们的学生博览群书,只有厚积,才能勃发。 课外阅读应多一些自主性,让学生在精神的天空自由翱翔。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宽松的,没太多的精神压力和负担。我们常常认为“如果提出的要求不够细致、不够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的读。但是事实却让我们常常懊恼,课外阅读的过程于愈加规范了,也就是对学生的阅读的限制就多了。于是,学生阅读的热情减退了,课外阅读阅读量减少了,课外阅读也就成了一个挂在嘴上的时髦“空镜子”。 总之,教师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应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和自主性,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