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痴迷《牡丹亭》,情迷汤显祖

 江山携手 2019-09-13

痴迷《牡丹亭》,情迷汤显祖

痴迷《牡丹亭》,情迷汤显祖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汤显祖很有名气,《牡丹亭》的作者,在那个时代,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备的条件下,靠着戏曲的无限的魅力,《牡丹亭》征服了好多年轻姑娘的芳心,汤显祖无疑拥有大量的粉丝,而大都是才貌俱佳的文艺女青年。
    名气最大的要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想当年在贾府里,面对这满园春色,当贾宝玉把《牡丹亭》递给她的时候,读了几句,林黛玉不仅如醉如痴,多么美好的画面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读者眼里,林黛玉是何等的孤高自赏、目下无尘,唯独对《牡丹亭》赞不绝口,由此可见,汤显祖杰出的语言功底和善于捕捉少女的心。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著名的唱词。因为有情,花花草草都是有生命的,而且誓死相随,永不分离,即便是受到了再大的委屈,胸中有了恋情,也在所不惜。有个叫俞二娘的年轻女子,平时喜爱诗词书画,因为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便用蝇头小楷,细细的抄录下来,一边抄,一边哭,感到作品就像是给自己写的,尤其是抄到悲痛处,泣不成声。因为整日愁眉不展的,也无心眷顾别人给自己提亲,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前从松开的纤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汤显祖听说后,大为感动,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子烟消玉殒。不由得悲从中来,乃写诗送葬:“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在《牡丹亭》里,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所以当时的青年男女看到这部戏曲的时候,更加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身家性命,不畏生死的考验。
    话说内江也有个漂亮女子,自己对自己的容貌才学一向自负,认为自己应该嫁给一个大名士。而当时汤显祖才名极高,女孩子认为汤显祖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他。看到过《牡丹亭》之后,更是深信不疑。于是,径直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前来相约,说愿意一辈子侍奉他。汤显祖没见她,让人捎个口信,说自己年老体弱,还是不见面为好。那女子如何肯信,便死缠烂磨要求送信人传达自己对汤显祖的仰慕之至。送信人没有办法,只好两边传达消息。约定的日子到了,姑娘心花怒放,打扮得楚楚动人,离老远就在找寻年轻的举止潇洒的翩翩公子,可惜过尽千帆皆不是。等到约定的地点近了,手里的信物近了,果然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姑娘顿时大失所望,心灰意冷。乃叹道:“我生平傲视群芳,仰慕汤郎,将以托付终身大事,谁料想年老若此,貌丑若此,呜呼,汤郎何在?这是我的命呀”,不久,投水而死,让人痛惜。
    江湖叹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产生共鸣,优秀的文化艺术总是能陶冶人,启迪人的智慧,高尚人的情操。不过读书不要读傻了,既要钻进去,又能走出来。否则,都学这些情窦初开的女孩子,那么《牡丹亭》一定会是国家第一号禁书不可,因为它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了,但愿我们都是活学活用的高手。不过,话虽如此,我仍然佩服汤显祖高超的文艺水平。
    痴迷《牡丹亭》,情迷汤显祖,多年后,我也是大才子的骨灰级粉丝。为你疯狂为你醉,夜半相拥牡丹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