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似乎总在异乡

 寻梦向天歌 2019-09-13

中秋佳节,为大家送上一首诗,愿各位不论身在何方,身边都有人相守,有诗作伴,花好月圆。

中秋诗,宾至如归
陈小三
陈小三(1972— ),原名陈先旺,又名巫嘎。著有诗集《交谊舞》等。
又快到中秋了,如同往年
我是否要写一首中秋诗
写一写月亮,写一写秋天,家乡与亲人
写一写在异乡的感受。去年在泉州
前年在三明,今年在山东
明年呢?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似乎总在异乡,这令人伤感
更早以前,我还在家乡的小县城里
就模糊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克服它
我开始写一首叫《宾至如归》的诗
这么多年了,它仍然是最初那几行
现在我知道我所有的诗都是同一首诗
写下的与未写下的,以及将要写的
都是这一首诗的草稿
陈小三这首《中秋诗,宾至如归》是几年前的作品,当时他在山东有感而发。现在他定居拉萨也有些时候了,不知道有没有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些年,诗人“似乎总在异乡”,并且还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诗人说“这令人伤感”。而这伤感,这漂泊,又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早年在家乡的小县城里,诗人就“模糊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诗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中秋写一首叫《宾至如归》的诗,可“这么多年了,它仍然是最初那几行”。
诗歌里的秋天很有意思。动辄“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式的滥情抒发至今还在充斥伪诗人的笔端,那不能算作诗,充其量也只是口号和口水而已。不幸的是,算得上诗的书写往往也不外两类:一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状,犹如出土文物的矫情,字里行间泛滥虚情假意,一派痴人说梦;另一类则直接进入悲愁,好好的一个秋天被千篇一律的文字弄得萧条肃杀、阴云密布,甚至风声鹤唳,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对苍茫辽阔的“万里悲秋”式大气与开阔的书写,已然失传。
一到中秋这一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在异乡漂泊的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诗,在想是否也要“写一写秋天,写一写月亮,家乡与亲人”。可很显然,诗人写不出来,因为,寄居的每一个异乡,能否让人“宾至如归”,恐怕是诗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首《宾至如归》的诗,之所以写了几年,“仍然是最初那几行”,或许说明了,漂泊异乡的感觉与“宾至如归”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选择漂泊,就是选择“不归”,“如归”既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伪命题,更是漂泊者不需要或者不能要的感觉。
因此,与其为诗而诗,不如就此打住,彻底让心自由流浪。而诗,你写与不写,它就在那里:在自我流放的内心,在前行的每一条路上,路过的每一个异乡,异乡的每一处风景,都是浑然天成的诗句。
诗人最后说:“现在我知道我所有的诗都是同一首诗/写下的与未写下的,以及将要写的/都是这一首诗的草稿”,这与一直在异乡是一样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走的都是旅途,而故乡,就像一首诗一样,它一直在那儿,行者宾至如归也好,把异乡当家乡也好,都在与故乡渐行渐远——这无法更改的事实,不仅仅“令人伤感”。
▲上文选自 朱佳发《在若无其事中抵达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