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我是圭水 2019-09-14

一些片段和联想

其实在我建筑圈的朋友邀我来写这篇的时候,我脑子里反应出来的有两个片段。一个是前两天看到的微博里鸡汤在描写小S再一次顶着压力出来道歉解释的时候,鸡汤里大约写了句,也许小S是受了张小娴小说的影响,希望那个他是个建筑师、是律师或医生,有良好的教育和体面专业的工作,但殊不知其实许雅钧虽然建筑系毕业,但捣鼓的都还是金融股票的事情。还有一个是当年高圆圆2011年的电影“单身男女”,一个港漂女生在金融男和建筑师之前的摇摆。时过境迁,现在在维基百科上搜着剧情的时候,谁知道自己会来了香港,谁又知道此刻也在所谓的金融圈里徘徊。虽然大众潜意识里对建筑师确实褒奖的更多,这样的职业另置身事外的人更有幻想。

平静而无限可能的求学生活

读书的时候,开始选专业是以大类分开的。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些许文艺,一度很想选择建筑专业,所以大类选择的时候就结交了很多建筑系的同学。不过最后阴差阳错还是转去了商科,现在想想,没有那种选择是绝对的,那会读书的时候按部就班,虽然没有对未来做过太多的规划,但好像未来就有无限的可能。

读书的时候不同专业同学相处起来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在20岁左右的年纪留学自立,对待一切的新鲜感和期待感本就填满了很大一部分。当时和几个建筑的同学做舍友,周末大家做做黑暗料理,有节日的时候聚餐,也相处的融洽,当然有项目的时候几天不见他们的人影也稀松平常,以studio为家的人也不在少数。建筑的学生和你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其实差别很大,对人设的期待感不需要,当然也分人,有的会精致些,但绝大多数并不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区别。

远行是在成为建筑师前必修课

我的建筑学启蒙是从这些朋友们那来的,可能也是他们顺带着为自己巩固了考试知识点,而且只要和建筑的朋友出去旅行,踩点刷楼的节奏是不会让你有喘息的,不过其实是有趣的,因为路人的我可能只是单纯的打卡,但建筑朋友们在打卡的同时还能给你捎带科普一些建筑解构。

远行可能是在成为建筑师前必修课,曾有个朋友戏称自己用双脚丈量了欧洲。在欧洲读建筑确实感觉太幸福了,因为也许你一抬头就是上世纪的雕塑和精美的哥特式建筑。欧洲的文艺是骨子里的,而欧洲的小城市的也能体现的相得益彰。

归来仍是少年

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会在毕业来临的时候越来越远,可能平时嬉笑打闹的也渐渐陌路。我们在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建筑的朋友让每个身边的朋友给他录了一段语音,开始录的时候我还逗笑着说,你搞的这么正式说的以后见不到了一样,他回了一句,说的像是很容易见到似的。即便现在通讯发达,很多人再见之后也就是永远。

本科毕业后,我去了香港读书。建筑的朋友们散落在西方的世界各地继续深造,不过建筑这个专业是个大抵有种下一站不知道会在哪的专业,他们偶尔来因为field trip或是由着各种各样的事过来香港,细想一下,这几年来香港找过我的建筑同学也都有至少五个了吧。我这个坚定的代表处也算尽职。

研究生毕业之后很多建筑的同学工作迥异,有些去了建筑事务所工作,有的继续读书,有些自己开了事务所为自己打工,还有的可能转行了没有了联络。有朋友和我偶尔吐槽大城市里乙方的无奈,每天通宵但收入微薄;有人和我聊起的时候想转做金融,因为长大了你才发现你需要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还有的也有诸多压力,因为你要找项目,你需要不断让别人看到自己,而不是和读书的时候只想默默的让自己的作品完美。他们或多或少有生活的无奈,但是骨子里还是埋着骄傲文艺的种子。

其实,谁不是呢?

写的很浅,想作为一种试笔,看看自己所为的安静的灵魂是否还安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