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步宁的书写与成长

 耕夫的图书馆 2019-09-14

       这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四年一届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我的入展作品是草书八尺整纸王昌龄诗《琴》,是在今年暑期我做草书短期集训班时创作的。从二零零九年参加完第三届“兰亭奖--安美杯”新人展之后,我已经有十年时间没有参加全国书法展了。近十年来全国书法展览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作品技法语言不可谓不精,作品形式语言不可谓不华美。书法队伍基本十年一个梯队,作为八十年代的我,已经开始落后了,零零后的孩子在这次展览上已经出道了。由于太长时间没有参与活动,所以对展览的细节很概念,也很茫然。也对自己有没有跟上时代的书写节奏在思想上不明确。这次十二届国展对于自己要不要参加,一直犹豫不决,主要是放下时间太长,有点捡不起来的感觉,懒惰散漫习惯了。最后在快截稿的前几日和学生马富有、常向东在白天上完草书课之后来到工作室,半夜三更时学生拉纸,我书写,一口气写了好几张,然后挂起来挑选,最后选出我目前的水平认为语言表达相对到位的一幅,在规定截稿时间的前一天下午用顺丰快递寄出,尔后这个事情就被抛之脑后。每天又正常进行我的教学工作,这些年在兰州一直从事书法基础教学与提高工作,当个教书匠也是人生美好的一件事情。我以前曾对学生说,我自己可能算是个称职的书法老师,但不一定是个称职的书法人。

      九年前,我来到兰州的那个时候,对于生活,我是懵懂的。从学校出来,单纯的让人不知所错,感觉世界处处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是靠谱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和谐的。我从小生活成长在西北偏僻的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又是老实人。小时候农村信息闭塞,教育落后。

爷爷为我抄写的古诗文

打开看看

也不知道要好好读书,或者说读书能干什么都不晓得。记得小时候家里面连电都没有,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一直到我小学二年级时全村才通了电,有了光明。我从小就喜欢胡乱涂抹,爷爷看我爱写字,就给我自己用秃的毛笔,让我画着玩,我就用自己家里用坏的盆子装上黄土,然后加水做成泥水盆子,放在院子里的阴凉处。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在院子里玩,想起写字了就在院子里的地上涂抹几笔。

2012年夏,爷爷给我写的“眼界 --心源”联,也是对我的期望。

       爱好痴迷写字算是家传,爷爷是读过私塾的,从我记事起他就是我们乡方圆一带还算有名的阴阳先生,写的一手毛笔字。平时如果没人到家里来请他出去,他就在家里面读书写字,那个时候物质匮乏,他用来写字的纸是大小一米左右的大白纸,好像很便宜,一张几分钱。记得大字小字他都有练习,还时不时把写满意的贴在墙上。有的时候,他在家里面的上房里的大方桌上写字,我就在桌子旁边站着看,偶尔爷爷会给我写上一小块纸,说让我去背上面的内容,我那时候也不懂是什么,当然也没有背,我只会一天到晚的玩。

上世纪七十年代,爷爷当赤脚医生时练字照片

但也不知为什么,那些小纸块竟然让我保存到了现在,真是无比的高兴。现在有时翻书时还会从我的书柜里拿出来看看,没人能知道我在那一瞬间的快乐!

上小学时,爷爷给我写的小纸块

上小学时,爷爷给我写的小纸块

爷爷在家里面是很有威严的,在我的记忆里面,家里吃饭时我是可以和爷爷一起坐在炕上的小方桌吃饭的,因为我是大孙子,农村人常说爷爷孙子没大小。而家里其他人只能坐在屋子里地上的桌子吃饭。

爷爷送我的民国版字帖

爷爷送我的民国版字帖

       随着我的长大,爷爷开始在闲时间教我写字,练习用的是爷爷用旧报纸订的本子,写完看着好的,还会给我画圈圈。后来上高中我就一个人到县城租房子住校读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学期末坐班车才回一次家。其余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县城生活。学业荒废,但在写字这个事情上,我是爱到骨子里的,也受爷爷的教习,从未间断过。后来遇到我的恩师娄尚先生,正式开始了我的书法专业学习。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不要着急,好好写字。老师还说我不紧要教会你们怎样写字,还要教会你们怎样做人,怎样爱自己的家庭。对于老师的教诲,终身难忘。老师也是淡泊名利之人,一直孜孜不倦的在探求书法的进步。水平之高,使人只能望其项背。再后来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习,美院的教学是注重临摹的,讲究先入古,再创作。所以给我在五种书体的临摹方面打下了基础与学会了思考问题,同时完成了系统的笔法学习与全面思考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书法学习必以古人为师的学习理念。机缘巧合,毕业后来到兰州,和西北师范大学王海雄先生过从甚密。王老师也教了我很多,主要是在生活与社会方面,我们两个躺在床上,抽着烟,给我讲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一些和人打交道与在生活中守时的问题。记得还严厉批评过我一次。慢慢的,我也从一个木讷的人开始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但是我内心深处的单纯到现在还没有改变,也改变不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就做个简单人好了。开心快乐!

       在上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书法能干什么,能有什么用,就是真爱写字,写字就高兴。后来走向社会才开始慢慢的转换这个思维,而且很慢。为了生活,我就开始教学生。人首先应该解决衣食住行,结婚成家,这个没有钱是办不到的。我就这样开始了正式的经年累月的教学。教学生,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好处是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不好处是会使人思维固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些现有知识。其实对于一个真正喜欢书写的人来说,是无奈的。我现在仍然是一边坚守纯粹书法学习与创作,一边教学。这几年我将全部精力用在对古帖的理解性临摹上,从一开始的刻意机械临写到现在的能够自然临写,期间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解决书法笔法问题,笔法的纯熟是书法走向高难度的保证。临摹就是为了继承古人的笔法,同时锤炼各种书法本体语言。当然,书法的学习最关键的是我们个人对古帖的理解,这是我们在创作时能不能做到对古帖生发的前提。所以意向化是一个书法学习者必备的能力。

       我是一个愚钝的人,天资悟性都较为平淡,只能靠吃苦的方式来修炼获取书写的进步。这次投展,主要是想检验自己的学习对不对,自己对书法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前几年,一直认为自己写的不好,也没有投展览的想法,所以就一直学习打基础。当然,书法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行的事情,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是一条不归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去年在兰州一个全国性展览上,刘德宏老师看了我的作品说,格调很高,书写状态很好,把章法再严谨一些,参加展览没有问题。今年过完年,安宁区书协在省艺术馆举办常规例展,我创作了一幅四张八尺整纸拼接的大字草书毛泽东诗《登庐山》,林涛老师在参观展览的时候说,你可以驾驭书写这么大的,你十二届国展写个八尺的草书投上。

单字八尺整纸

严文学老师也时常鼓励催促我,让我参加展览。又在今年的中国书协基层会员培训班上,李木教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一个问题,对我有很大启示,说全国书法展览现在缺的是能够自然书写的作品,我们现在的展览作品大多都是设计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对我的判断起到了肯定性的作用,也是符合我的书法观的。我一直没有参加展览,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没学好,肯定选不上;另一方面是展览的过度加工制作和我的书写观念相左。我一直在坚守自己的书写观,就是书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向古人学习,临摹历代的经典作品,然后化为己用,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自己的书写水平逐渐提高,成长起来,堆积博取,随着时间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审美观的变化,慢慢凸显出自己的心性,形成自我的书写语言。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书写归宿。

      这次我的草书投稿作品经过中国书坛一线各位草书评委的层层把关筛选,在最严格,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下,从投稿的一万一千多件草书作品里被选了出来。

(2019年8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第一阶段初评,第二阶段复评和终评工作在宝鸡圆满结束,从52620件收稿作品中经过层层筛选,入围1093件作品。8月31日至9月1日,进入第三阶段——抽查面试阶段工作。

       本次抽查面试考核采用高比例抽查,加强了对作者综合创作能力的考查。1093件入围作品的1013名作者中,805名作者接到参加面试考核的通知,其中有3名作者放弃面试资格、1人放弃已入围两种书体之一的面试资格,实有802名作者参加了抽查面试考核。

       抽查面试考核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投稿作品照片重写入围作品,检测作品是否为作者独立完成,验证入围作品的真实性和作者的真实书写能力;二是指定内容创作,要用同书体、同样书写风格,创作一件作品,综合考查面试作者的艺术素养和综合创作能力。

       通过投稿作品和复写原作比对、现场创作作品综合考量,淘汰综合水平明显低于本届国展水平的作品;并严格甄别研判代笔、代刻、抄袭、临摹、集字、电脑模拟及一稿多投等行为。

       在坚持标准,掌握尺度,审慎评判的前提下,每件作品至少经过7轮的评审,经过学术、严谨、规范的面试考核程序,共淘汰15件入围作品。至此,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工作全部结束。

       本届国展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包括篆书92件,隶书115件,楷书246件,行书281件,草书220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

八尺整纸投稿作品

投稿作品局部

然后又接到工作人员短信、电话通知到宝鸡参加了八百零二人的现场面试。到了面试现场,巨大的空间场面感使的八尺整纸很小很小,和书房书写截然不同。让我感觉和古代科举考试一样壮观,当主考官宣读完考试规则后,说现在开考,工作人员拿着考试专用印章开始在书写纸上盖印章,一个人六张纸,书写两幅作品。监考老师到处走动。几百人同时书写,写早了的没有盖上专用印章的作品不算数,需要在盖上印章的纸上书写才算。有人就重新写。强烈的场面感真是让人觉得在这样一个大国背景下的大国文化正在崛起。之后所有入展作者名单全国公示。让我最高兴的是自己的坚守是对的,那么我将继续我的书写,继续我简洁的生活方式。走一步看一步吧!书道惟艰,需要功与性的双重支撑。更需要综合因素的涵养保证,太难太难!

       对于书写,古人是日常行为。现在由于毛笔已经退出了实用,转而成为纯欣赏式的艺术表现,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存在形式。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生活在当下,就应该表达这个时代的美好。感谢我出生在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从而让我有一席用武之地,将书写变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是幸福的。如《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生百态,我已习惯了独处与安静……...

                                                                 2019年九月李步宁记


近  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